我们是北京华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其中一项业务为:哔哩哔哩视频排名优化提升,和哔哩哔哩下拉词优化。
哔哩哔哩短视频排名优化,就是您发布的视频,在哔哩哔哩有排名,只要有排名,都可以进行优化到前3名。下拉词就是通过哔哩哔哩搜索时,能够让用户看到您的品牌名或者联系方式,也就是行业的热点搜索词,提升曝光度。您可以进入我们的公司官网或者联系商户经理微信ysfsyt1
B站视频排名优化【哔哩业务-欢迎光临-请进】哔哩哔哩下拉词排名B 站一季度成绩单:营收微增,靠大幅减亏撑面子
虎嗅商业消费群出品
作者:黄青春
题图|视觉中国
随着爱奇艺、快手纷纷爬出亏损泥潭,市场愈发期待哔哩哔哩(下称B站)盈亏平衡的好消息——然而,B站刚刚交出的“成绩单”仍不达标,只能通过大幅减亏才能勉强保住面子。
6月1日晚间,B站发布了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
收入端:B站Q1总收入50.69亿元,同比微增0.3%;净亏损6.296亿元,同比缩减72%——亏损的缩减主要得益于B站的“勒紧裤腰带”:B站本季度运营成本40亿元,同比下降6.6%;总运营费用25亿元,同比下降11%;此外,B站销售及营销费用较2022年同期节省3.74亿元。
用户端:尽管本季度B站营销费用大幅缩减,但DAU(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8%至9370万,表明平台在爆红过程中正在持续吸引新用户;MAU(月活跃用户)攀升至3.15亿,环比略有下滑,连续两个季度MAU下滑的趋势仍未扭转。
事实上,哔哩哔哩“以亏损换增长”的策略,是符合过去市场叙事的“正确”选择。此前,资本市场因移动互联网的粗放式增长,形成了一种数据崇拜,让互联网公司盲目相信规模、追求扩张,不仅挤压了业务增长的节奏,也迫使行业竞争加剧。
如今,“烧钱求规模”的粗放模式越来越不划算,一方面用户成本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很多买量用户的留存率并不理想,市场正在从“增长崇拜”转向注重盈利。
由此看来,B站省钱、留用户、止损的运营方式难以激起市场热情,盈利才是B站自我证明的拐点,能否在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已越来越关键。
“TikTok化”导致困境
具体来说,对B站2023年Q1业绩增长的贡献依次为:增值服务(高级会员)、广告业务、游戏业务、IP衍生品(电商)和其他业务。
先说增值服务,2023年第一季度,哔哩哔哩增值服务收入达21.6亿,同比微增5%,表面上看,这是四大业务中稳步增长的业务;其实这也是哔哩哔哩的局限所在。
以Q1财报数据为例,B站日均视频播放量达41亿次,同比增长37%。 其中Story-Mode(单栏信息流短视频内容)竖屏视频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82%,且随着Story-Mode渗透率的提升,每位用户日均观看视频数量达到44个。
时光回溯到2021年,哔哩哔哩全面上线Story-Mode时,一度被外界视为新使用场景的补充,并爆发出巨大的势能。2022年3月初,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Story-Mode的DAU渗透率已经超过20%,用户点赞比例也达到了30%,未来它的渗透率会超过50%甚至更高。”
虎嗅独家获悉,Story-Mode是CEO和COO重点打造的项目,前期需要从0到1进行能力构建,初期团队规模约40人。
“竖屏播放界面(支持上下滑动,右侧点赞、评论、转发,底部关注、复制)类似抖音的界面,省去了用户的心智培养过程,毕竟这套产品逻辑是被市场验证过的。”AB站财经UP主告诉虎嗅,Story-Mode显然更适合快餐时代。
如今,B站与Story-Mode之间的“排斥反应”正在慢慢显现。B站首页“热门”频道被高观看量作品占据已成常态。每周必看榜单由播放量百万的视频组成,其中不乏靠标题、封面吸引点击的“高分低能”(高观看量、低质量)作品,不断蚕食优质(中长篇)视频的曝光流量。部分Story-Mode甚至带有“抖音味”,夹杂着个别UP主的“硬广告、软推广”,极大影响用户体验。
在下沉方面,B站并不像快手那么彻底和真实,其对乡村生活的较为平淡的描述是一种“伪下沉”;在娱乐方面,B站并不像抖音那么丰富和复杂,其用户圈层和用户基数也远不及抖音,更多是以二次元、亚文化内容的二次创作为主。
于是,相当一部分高玩剧情模式逐渐抹去了好作品与烂作品的界限,滚雪球般的流量制造出虚假的繁荣,这要么将更多的UP主驯服为“流量唯我论”的支持者,要么倒逼更多UP主转型短视频内容创作,投稿内容越来越短,或者直接转战抖音、快手等平台。
游戏是弱点,也是希望
而游戏业务,作为哔哩哔哩昔日的支柱业务,其目前的表现着实令人惋惜——2023年第一季度,哔哩哔哩游戏业务收入为11.3亿元,同比下降16.7%。
此前外界将B站迷失方向的原因归咎于破圈,如今“去游戏化”的后遗症正在显现。
过去B站的游戏业务主要以联运、独占发行为主,靠宣传费和渠道费赚钱。近几年,宣传和发行渠道衰落,B站的联运游戏模式充其量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更谈不上提振整个游戏业务。至于独占发行,更是对本土化和运营能力的极大考验。按照今年版号的泛滥,以及游戏厂商在细分品类近乎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即便B站的联运榜单上还有《崩坏3》和《回到未来:1999》两款比较火爆的手游,也很难说占据绝对优势。
有鉴于此,哔哩哔哩管理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自研游戏的投入,希望通过自研能力在游戏行业中建立话语权。“2019年对自研游戏的押注与以往不同,因为流量+资本+二次元行业的优势让哔哩哔哩敢于堆砌人力和资本规模来造势,因此多个工作室都在同时推出多款游戏。”一位曾供职于多家游戏厂商的人士向虎嗅分析道。
但进入2019年之后,玩家越来越看重游戏品质而非渠道推荐,自研游戏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但B站很难拿到好的国货,海外产品又无法引进,产品缺口严重;加之B站自研游戏迟迟得不到市场验证,整个游戏事业被“拖累”。
为此,哔哩哔哩在2022年11月连发两封内部信,先是将游戏高管张峰换成亲自上任的陈睿;随后调整游戏业务架构,将“游戏发行事业部”更名为“游戏发行中心”,成立游戏技术中台。这一改变,自然是自上而下修补游戏业务的难点,摆脱过去对自研叙事的崇拜,从“过度押注自研”转型为“稳住独家代理和联运+自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实话,B站也投入了不少游戏资金,但产能上去比较慢。宣传推广的优势对于3A大作来说或许是一点点的福音,毕竟3A大作都是一次性的口碑交易,但国内手游行业发展太快,手游的本质正在向社交属性进化。一款现象级的手游,不仅要品质高、玩法创新、符合潮流,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交和运维体系支撑。
从已有的产品储备来看,哔哩哔哩已有8款新游戏准备上线,包括《闪耀!帅哥女孩》(“马娘”国内版)、《耀光录:混沌公主》(首款自研女性向游戏)、《伊露西尔:星之黎明》(二次元卡牌游戏),未来或将为其游戏业务带来助力。
对此,一位专注于互联网研究的分析师向虎嗅分析道:“B站虽然二次元基因刻在骨子里,但这两年游戏业务的扩张,导致资源分散在多个项目上,现在要做的是梳理人才库,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和资源,做一两个优质的突破口”——正如陈睿在2022Q4电话会议中所言,B站无论是代理还是自研,都会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功率最高的项目上,坚定实施“优质自研,全球发行”的战略。
广告业仍在等待补丁来拯救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哔哩哔哩2023年第一季度的广告业务增长曲线颇为陡峭: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22%,与经济复苏相一致。
乍一看,同比两位数的增速有些误导,其实是因为哔哩哔哩的广告盘子不大,而且2022年监管机构对互联网广告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教育、游戏、房地产、旅游等广告主所在的行业受政策影响不断波动,广告主当时的预算也比较保守,现在市场逐渐回暖,哔哩哔哩也只是在“吃肉”。
回顾B站目前的广告模式,有商业广告(内容IP、硬广告、号召、新品日和活动营销)、招商广告(虚拟偶像、直播带货等B站所有项目的商业广告招商)、自媒体(主要是B站的游戏流量)和效果广告(商业广告投放、信息流和品牌账号流量),但唯一缺少的就是在视频平台已经成功落地的贴片广告模式。
上述决定,并非出于商业考虑,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睿早年立下的flag(陈睿曾向B站用户承诺,绝不加插屏广告)以及不少吃白食者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没有插屏广告,我选择B站”。
事实上,“不做插屏广告”只是B站产品“独特性”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甚至不是核心——部分用户选择B站,是因为其内容、社区氛围等软实力。因此,不乏市场人士猜测,B站盈亏平衡的制胜因素或许是“适时尝试插屏广告”。毕竟,相比陈睿被打脸,B站的生存显然更为重要。
正如网友@颖所评论:“抛开YouTube成熟的盈利模式,5秒跳片功能不仅增加了会员必要性,还能直接轻松提升UP主收入,实现正向循环。相反,管理层推行付费视频、逼迫UP主通过直播卖货,对用户体验的损害更大。”
把目光转回到用户端,本季度B站DAU(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8%,日活跃用户占月活跃用户比例进一步提升至29.7%,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96分钟;但其MAU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略有下滑。
对此,陈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哔哩哔哩目前对于用户增长的策略是更加注重质量,这里的‘质量’指的是DAU,它更能体现用户的活跃度,也更能体现哔哩哔哩用户的商业潜力。因此,管理层的重点现在已经从MAU转移到DAU。”
当然,在B站积极突围的这几年,陈睿也面临着三方面的困境:如何在高规模增长与高质量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并维持社区和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
于是,资方急于弱化二次元标签,实现内容多元化、自产自流,却忽略了二次元内容的辐射范围远比其他内容更广、更快、更深,“动作变形”之后,平衡内容与商业化自然更加困难。
B站调整增长路径
梳理完增值服务、游戏、广告之后,剩下的IP衍生品(电商)业务正在帮助哔哩哔哩调整增长路径,但现阶段尚无力承担重任——2023年Q1,该业务营收5.1亿元,同比下降15%。
对此,B站COO李旎分享了对直播带货的思考:“从去年开始,所有内容平台都实现了电商闭环,B站坚持做大开环,目的是在B站建立用户消费心理,提升B站的交易能力。B站还推出了种草和成交双效商业产品,在品类上初步打通了美妆、美食、数码等广告形态的模式。”
这一点从B站近半年来的动作也能得到印证——其不仅“联姻”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品牌广告主,探索“种草消费-交易转化”,还推动视频、直播、B站专场广告等流量联动。
截至目前,B站直播间支持添加和展示淘宝、京东、会员购买、个性服饰、数字收藏等商品,用户可通过直播间入口跳转直播购物车链接,完成一键购买。虎嗅获悉,B站将联系部分头部3C品牌在B站开启自播,打造品牌直播间,与抖音、快手对接,培养品牌店播心态。
问题在于,尽管B站依托社区生态布局直播电商,但从搭建电商业务到上线共享小黄车APP、推出“UP主开店”等活动,B站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外界对它的认知度也很低。而造成这种认知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B站对直播电商的发展始终持谨慎态度。
虎嗅了解到,B站推出直播带货业务是为了帮助UP主增加商业收益渠道,满足用户现场消费需求,因此商业化优先级以经验为主;但直播带货除了懂内容、懂直播,还需要选品、售后服务等电商后端能力。B站UP主大多擅长内容创作,对电商不太懂,因此前期能带货的UP主寥寥无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且,社区电商的叙事逻辑几乎被证伪。即便B站想在电商平台卖货,其吸睛产品也仅限于游戏、二次元、卡牌等品类,始终难以在全品类规模上有所突破。更何况,B站如今已经攀升至3亿MAU,别说抖音、快手了,就连小红书博主的影响力都比它高,这很有意思。
事实上,进入2021年以来,外界可以清晰感知到B站正在产品形态、内容调性等方面积极寻求商业广告价值的突破,但B站的用户细分、内容分层和推荐算法却落后于平台的扩张和增速,二者的错位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一位研究哔哩哔哩的资深分析师告诉虎嗅:“哔哩哔哩的业务和商业化的博弈已经摆上了台面,管理层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出选择,尽量寻找一个折衷的平衡点,因为哔哩哔哩目前的处境,业务增长乏力,不仅事关发展速度,更是关乎生死的问题。”
毕竟,互联网公司一直生活在浮冰上,当冰面出现裂缝时,沉没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