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社交风波:错了就是错了,反思才能进步

2024-07-30
来源:网络整理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魏斌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要想牢牢抓住移动端入口,需要一个能与很多场景关联的高频产品,而社交工具就属于高频工具。阿里巴巴执着于社交,因为社交意味着人,人意味着消费场景,这与阿里巴巴的业务需求不谋而合。

在互联网圈,阿里巴巴不擅长社交似乎已成为共识,但这并不妨碍阿里巴巴不断向社交领域冲锋。前两天引发舆论的“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就是新的例子。两篇“日记”之所以火爆,是因为里面有大尺幅的照片,引来不少批评。

对此,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29日发布内部信称,“错了就是错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错误怪罪到别人头上!”承认错误并改正,是一种美德,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其实,支付宝的“圈子”功能还是有很多亮点的,至少产品的思维逻辑是和阿里的业务需求同步的。

有人疑惑,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为何执着于自己并不擅长的社交领域。阿里巴巴真的执着于社交吗?不完全是。就拿这次的“圈子”功能来说,阿里巴巴试图打造的不是社交关系链,而是一个社区、一个圈子。虽然圈子背后有人,​​但与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交不同,它更注重人与内容的叠加与沉淀。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阿里和腾讯的区别。腾讯强在产品和用户,无论是其技术帝国还是发展路径,都是建立在产品不断演进的基础上的。而阿里强在业务运营和战略。正如马云所说,阿里今天的成功,其实只是过去战略布局的成功。阿里的业务色彩和逻辑决定了它的所有产品首先都依赖于业务战略需求。因此,支付宝时不时“变脸”也是很自然的。

那么阿里巴巴为何如此痴迷社交?原因很简单:有社交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场景,这与阿里巴巴的业务需求不谋而合。

支付圈_支付圈_支付圈

而且,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想要牢牢抓住移动入口,需要一个能与很多场景关联的高频产品,而社交工具就属于高频工具,腾讯已经凭借微信实现了这一点。

相比较而言,淘宝和天猫虽然使用频率还可以,但场景单一,支付宝虽然使用频率低,但消费场景多样,可以关联到各种生活、服务、金融场景,因此支付宝成为了阿里巴巴在移动端不得不依赖的重要产品。

但之前的经验告诉阿里巴巴,支付宝做不了社交,因此阿里巴巴这次推出“圈子”功能的重点不再是建立社交关系,而是建立社区关系,通过圈子里的人和内容增加用户粘性,再基于圈子去构建和拓展其场景。

支付宝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实名制和芝麻信用为支付宝打造社区圈子提供了基础——信任。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很难有牢固而可持续的关系。其次,基于淘宝、天猫积累的大数据,以及阿里云计算的强大能力,可以精准匹配每个人的特点、身份、消费偏好,从而将相应的圈子推荐给个人,必然会在圈子和用户之间产生共鸣。

就这一点而言,支付宝不能像微信一样成为社交工具也无所谓,只要解决低频的问题,只要用户频繁打开支付宝,并长时间停留,那么它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之后借助阿里强大的B端资源,成为各类吃喝玩乐等消费场景的入口,那么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圈子”功能就是解决用户使用频率和停留时长的问题,它并不关心是否建立了社交关系链,而是关心你打开支付宝的频率以及在支付宝上停留了多长时间。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要争夺用户时间,一个产品多一秒,另一个产品就少一秒。现在,阿里和腾讯的竞争,不再是社交能力,而是产品使用时间和频率。这是支付宝的新使命。(中国经济网网友魏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