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爆炒,金融监管问题亟待反思

2024-08-05
来源:网络整理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大陆一张全业务支付牌照的售价高达30亿元,足以买下两三家中小型上市公司,这太不可思议了。特许经营牌照被炒得这么火爆,以致于作为商品流通,这很不正常。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深刻反思。在我看来,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炒作恰恰反映了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典型失败。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从副业起步,逐步实行牌照管理,人民银行逐渐向一些有支付需求的公司发放支付牌照,目的是实施备用金管理和审慎监管,将其纳入监管。但从近几年的实际运行来看,一些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经营和营收并不理想,一些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甚至成了空壳,而一些真正从事支付业务的公司申请门槛却不断提高,因此支付牌照的转让存在供需市场,价格从几千万涨到如今的几十亿。显然,这是一种极其扭曲的现象,扭曲的原因值得详细研究。一旦搞清楚了特许经营牌照激增的原因,中国的金融监管问题和金融改革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要了解这些原因,我们首先必须问,是什么推动了支付许可证的热潮?

其实,第三方支付牌照之所以如此抢手,主要还是供需失衡和监管策略的问题。关于第三方支付,人民银行已经明确表示不再发放新牌照,因此牌照在现有市场中成为热点话题。互联网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手机二维码支付的普及,使得银行卡收单和移动支付牌照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央行也对牌照实施管控,带来了市场预期。这造成了非常不好的预期,支付牌照的交易和炒作也愈发频繁。然而,一些已经拥有支付牌照的支付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支付宝、腾讯财付通、银联商户三家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综合支付市场,其余244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在争夺细分领域的小份额,而且三大寡头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实际利润并不高。 最值钱的或许就是手里的牌照。因此,一些半死不活的支付公司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从而导致支付牌照价格飙升。

央行可能认为目前的支付牌照数量从宏观上已经足够覆盖市场,但缺乏动态平衡机制,把动态平衡的权力交给市场,市场通过交易自我平衡。其结果自然就是现在的疯狂投机。这种有计划的监管策略,不经意间成为了金融牌照炒作的驱动力。如果不改变监管策略,第三方支付和各类金融牌照很有可能继续被轮番转手。

杉德支付卡怎么用_杉德支付是什么意思_杉德支付牌照

对此,新形成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防止特许经营牌照作为商品流通,避免金融风险转移,避免金融监管只注重形式而忽视过程监管,因此下一步要赋予特许经营牌照公平、有序的运行方式,规范特许经营牌照的运行,让金融牌照需求降温。

拴铃人必解铃还须系铃人。央行应调整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监管策略,可实行总量控制的动态平衡机制,但不能过于僵化、一刀切。比如,对有实际支付业务需求、有一定规模的,符合资质要求、合规经营的支付公司,可以发放牌照,但不允许牌照转让、流转,不允许实际控制人变更,一旦发生变更,牌照持有人将被收回,对不符合条件、没有实际支付业务的牌照公司,将严格清理出去,让第三方支付回归金融服务本业,杜绝炒壳、寻租。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主要是一些不具备金融风险控制能力的机构通过购买牌照从事金融业务,特别是一些非法集资机构通过购买金融牌照获取资金,借用合规金融机构的幌子从事非法金融活动,这也是金融牌照非理性投机的原因之一。

显然,当务之急是调整金融监管策略和金融改革策略。金融监管部门不能只发牌照而不注重金融活动的过程监管,不能把特许经营牌照当成商品来流通,不能为了收取管理费而争夺监管权。监管责任不履行,过程中寻租、权力交易将不可避免。

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管理和监管来看,下一阶段中国金融改革任重道远,不能再像上一轮那样重形式、轻过程监管,目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果想走得更远、迈出一大步,必须大胆出手,但这需要决心和勇气。毕竟,现在的改革举措会搅乱既得利益和强大资本的奶酪,会遭到强力阻挠。但没有改革,中国经济又何来“稳中求进”? ”?要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疏通经济血脉,让金融渠道畅通,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如果不打破垄断,不放开金融牌照,不进行深入的市场化体制改革,继续用垄断、特许经营、利差保护、“围剿”金融机构,不仅会让国内金融机构“束手无策”,还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中国体制改革之后,期待新的监管思维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

- - - - - - - - -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