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局】
编者注: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我们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调查民生变化。我们关注你想关注的和你没有关注的,调查你想看到的和你没有看到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7日电 题:互联网末日之后:我的QQ、微博、微信、支付宝还能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吗?
作者 张旭
在流行的网络语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让我笑死,这样你就能继承我的王者荣耀/表情包。”虽然是玩笑,但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规律。
我们死后,QQ、微信、微博、支付宝等账号怎么办?我们辛苦积累的存满文件的云盘、游戏账号又该如何处理?这些曾经是数字财产的信息,死后就成了数字遗产。它们曾经属于我,但真的可以传给后代吗?
什么是数字遗产?
据日本NHK电视台《现代+》的调查显示,55%的日本网民对于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感到不安。同时,95.2%的网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数字遗产。
什么是数字遗产?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遗产保护宪章》中就给出了答案——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照片、软件、网页等,均属于数字遗产。
你使用过的所有账户都将成为你的数字遗产。摄影:张旭
一般来说,数字遗产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物质数字遗产指与金钱直接挂钩的遗产,如支付宝余额、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精神数字遗产指社交账户、个人档案等。
前者以实物财富为依据,后者则涉及死者隐私及户口本上的联络人,目前对于该类继承如何处理,尚无共识。
父母有权利继承子女的账户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走向生命的终点,如何处理数字遗产,特别是账号相关的数字遗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2018年7月,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引起全球关注:一对德国夫妇获得了已故女儿社交媒体账号的继承权,这场官司打了五年才得到这个结果。
2012年,柏林一名15岁女孩被地铁碾压致死,其父母怀疑女儿遭霸凌,申请进入死者账号查看信息,但账号已被锁定,遂将此事告上法庭。
資料圖片。
这场官司几经波折:2015年,法院要求获取女孩相关数据;2017年,柏林上诉法院裁定网络账户隐私受宪法保护;2018年7月12日,德国联邦法院最终判决,必须允许女孩的父母作为继承人访问该账户。
出于情感原因,人们可能会支持父母,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允许其他人访问用户数据信息意味着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思新对记者表示:“社交账号蕴含着大量个人及相关联系人的隐私,隐私权受宪法保护,在司法制度中优先于家属的诉求。从情感价值角度看,账号传承是家属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尽量在保护用户隐私和家属的情感诉求之间取得平衡。”
为此,苹果、谷歌等互联网巨头近年来纷纷推出代管服务,允许用户在生前设立管理人,处理死后的数字遗产,但该权限并不包括访问个人聊天记录等隐私信息。
苹果用户协议
相比之下,苹果就显得“不人道”了,除了规定“你的账户和/或密码信息不得与他人共享”外,还特意写明“没有生存权”,也就是说,在账户持有人死亡后,苹果将终止该账户并删除所有内容。
QQ、微信、微博能代代传承吗?
前不久QQ推出退出功能时,就有不少网友表示,“QQ青春洋溢,不但不退出,还会传给自己的孩子。”然而,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定,这个愿望恐怕无法实现。
王思新教授告诉记者,与传统遗产不同,基于账户的数字遗产依赖第三方提供平台和服务,产权并不独立。“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户只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具体操作还是要靠用户和平台协商。”
记者发现,根据微博用户协议,若帐号连续90日未使用,微博有权对其作出处置,包括收回昵称、收回帐号、停止提供服务等。
@微博客服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客服2017年发布的一条关于已故博主账号被盗的微博帖子显示,在亲属提供相关证明后,可以帮助找回死者账号,甚至将其转让给新主人。
微信、QQ用户协议相关条款显示,用户仅对账号拥有使用权,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不得将账号转让给他人;账号长期不登录的,腾讯有权收回。若账号内有资金,继承人可联系客服,提交相关证明(如身份证、死亡证明、关系证明等)后继承账号内的资金。
也就是说,除了余额之外,你的微博、QQ、微信账号本身,理论上是不能留给你的孩子当传家宝的。
“数字永生”有可能实现吗?
英国电视剧《黑镜》中,女友为了缓解男友去世的悲痛,利用他留下的数据,用人工智能模拟出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和现实中的男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说的笑话也一样,仿佛以数字形式生活在虚拟空间里。这是数字遗产更高级的应用——“数字永生”。
英国电视剧《黑镜》描绘了“数字永生”。剧集截图
在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朝新看来,《黑镜》中收集足够多的数据来重建死者的虚拟形象,甚至模仿其思维模式的想法,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曾利用类似技术,与因癌症去世的父亲进行过虚拟对话。父亲在世时,詹姆斯录下了父亲的声音,建立了父亲生平的语料库。机器人通过分析计算进行模拟,家人可以随时与这位“不朽”的父亲聊天,抚慰悲伤。
2015年2月,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俄罗斯工程师因一场意外车祸去世,他在社交网络上没有留下太多信息让朋友们缅怀,但却留下了大量短信和照片。
为了纪念他,在人工智能公司Luka工作的好友取得亲朋好友的支持,将他生前收集的8000条不同领域的聊天信息添加到机器人项目中。经过深度学习等训练,2017年发布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模拟语音语调,与人类进行交流。
是让逝者安息,还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亲朋好友通过“数字永生”表达哀思看似美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引发的争议。
反对者表示,首先他在生前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用来制造机器人;其次,考虑到即便陌生人也可以下载Luka来询问非常私密的问题,这种纪念方式会干扰他死后的安宁。
无独有偶,2019年,埃航坠机事件中遇难女孩的微博也遭遇网络暴力围攻,情况和我们现在面临的十分相似。
2019年4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浪微博宣布将收集所有微博内容,作为数字记忆、数字遗产保存。有科幻界人士称,如果保存的信息足够丰富,利用留存的信息打造一个模拟用户语气发微博的机器人并非不可能。
微博将作为数字遗产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网友们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有的欣喜:我们算是参与了国家项目;有的担心:账号里的秘密太多了,就算死了也要起来格式化数据。
这些争议和案例都指向一个问题:利用用户生前的信息实现“数字永生”到底正确吗?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讲师王琪认为,互联网有能力保存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痕迹,因此数字遗产也面临泄露和被窥探的风险。
他说,抹去人们生前在网络世界留下的痕迹,或将其保留为隐私,应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保障。“数字遗产”包括逝者的“数字遗骸”,有望在通信保密制度和人格权保护制度下永远安息。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实现真正的“数字永生”,你会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