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较去年高位已腰斩的传闻引发市场关注。《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支付牌照(裸牌照和不同性质的备付金牌照)售价确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总体仍处于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支付牌照价格的波动受到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牌照更新周期、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市场供需、监管等多个维度的影响。“比如随着监管趋严,支付业务很多环节开始受到限制(比如某些渠道),备付金利息、分红等一些收入模式逐渐消失,导致市场价格下降。”
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供应链金融目前是不少支付公司的重点布局,一些公司将交易上线后的订单信息流与资金流统一起来,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全场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
支付许可证价值缩水
“一张第三方支付全牌照的价格,一度被炒到30亿元,如今却大幅下跌,甚至被砍了一半。”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华北地区一家支付公司业务经理告诉记者,影响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监管部门并未批量发放支付牌照,全部是“逐案讨论”,加之一批牌照的取消,短时间内引发一波热潮。但随着监管趋严,支付业务的诸多环节开始受到限制,备付金分红大幅减少,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第二,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大家曾经认为“谁有账户谁就控制了世界”,但真正拿到牌照之后发现支付业务很难做,很多公司开始回归市场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慢慢回归理性。
第三,近期对各类不合规支付机构的严厉监管,将导致牌照价格下跌。
不过,华东地区某支付公司负责人认为,长期以来支付机构对于资本价值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估方式,“升值”或者“缩水”更多的是外界的主观感受。
“随着民营银行牌照逐步放开,银行牌照的存款、贷款、汇款功能中已经包含支付业务。对于行业巨头来说,与其花巨资获取支付牌照,还不如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上述负责人表示。
供应链金融成为新趋势
不管第三方支付牌照是否面临有价无市的境况,行业toB端的竞争从未停止。
华东地区一家大型支付公司负责人认为,支付牌照不同于其他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公募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不存在寡头垄断格局,但支付机构之间天然存在寡头垄断,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支付公司需要不断寻找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中金支付品牌总监、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晨鹏表示,第三方支付行业未来在新零售、产业链方面有很大机会,具体产品路径建议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以账户为基础,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和资金管理服务;二是以“票”为基础,实现“财票”与“财票”的融合,推动公司财资管理升级;三是利用新技术,在消费升级、B端产业链方面获得新机会。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中金支付通过质押应收账款或存货来控制资金流或产权,或利用央企信用弥补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口,将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风险转化为产业链的低风险,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富友支付董监事会办公室总经理朱杰表示:“大型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商业票据解决货期问题,信用背书不足的核心企业通过支付公司改造账务体系更容易获得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另一方面,支付公司的入局也避免了供应链企业陷入双重清算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