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相互保——10月16日在支付宝App上线的一项互助服务,加入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加入后,会员患上重大疾病(覆盖100种),可享受30万至10万元不等的保障金,费用由全体会员共同承担,相当于“一人患病,大家买单”。
上线一个多月,虽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关注,但最终它还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转型,在用户热情支持、业内争论不休、甚至众说纷纭的“相互保”中,主动转型成为线上互助计划。
11月27日,蚂蚁金服旗下相互险突然宣布,中午12点起不再对接“信美人寿相互保社相互保团体重疾险”,改用互联网互助计划,并更名为“相互宝”。
据了解,“相互保”是10月16日在支付宝App上线的一项互助服务,加入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加入后,会员患上重大疾病(覆盖100种),可享受30万至10万元不等的保障金,费用由全体会员共同承担,相当于“一人患病,大家买单”。上线一个多月,已有近2000万人加入。
在“千万人参保”的盛况中,蚂蚁金服突然将产品名称改为“相互宝”,并将产品升级为互助计划。
相互保狂欢落下帷幕,这款吸金千万用户的火爆网络产品究竟是谁?相互保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在相互保普及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相互宝整改将给用户带来多大影响?这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一解读。
1.为什么要改名?
【该规定并未直接叫停,相互保险可以顺利转型为互助计划。】
国寿财险表示,监管部门近日对我司进行约谈并对该团体重疾险产品的经营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出其涉嫌未按规定使用登记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故对我司予以撤回。
蚂蚁金服也谈了类似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寿接到了监管部门的谈话,问题比较多。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监管并未直接叫停,因此相互保险可以顺利转型为互助计划。
对于此次整改,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经过认真讨论、审慎考虑后做出的主动决定。
2. 互助保险和互助计划有什么区别?
【保险缴费责任主体为保险公司,互助缴费责任主体为参加会员或用户。】
相互保险,顾名思义,是由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签订合同、缴纳保费成为成员,形成共同基金的保险活动。该基金负责补偿合同规定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在被保险人身故、失能、患病或者达到合同规定的年龄、期限等时给付保险金。
互助计划是互助保险的一种,据百度百科介绍,互助保险是由有共同需求、面临相同风险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预付风险损失补偿分担基金的一种保险形式。
2016年11月3日,监管部门在回应有关网络互助平台问题时表示:“公众之间的互助一直存在,对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发挥公益慈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但目前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布全额赔付并提取准备金、向社会收费并积累资金、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挂钩对比、发布误导性、虚假宣传,有的甚至宣称拥有数百万会员。上述行为涉嫌向社会公众‘承诺赔付责任’。根据《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以虚假、违规形式从事保险业务的,我们将依法查处。”
那么网络互助与保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于缴费主体和偿付主体的区别。保险缴费责任主体是保险公司法人,而互助缴费主体是参保会员或用户。因此,如果不能突破现行保险法关于缴费主体和偿付能力管理的框架,网络互助就不能称为保险,同样,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保险也发展不出来。
3. 我已经参与过“相互保”怎么办?还需要再次参与吗?
【升级后,老“相互保”用户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即可升级为新版“相互宝”,新版“相互宝”还推出了一系列权益升级。】
据记者了解,“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正式成为一款互联网互助计划。升级后,老“相互保”用户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即可升级为新版“相互宝”。新版“相互宝”还推出了一系列权益升级,包括2019年用户份额上限为188元,超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原有“相互保”用户若暂时不升级,仍按原计划享受保障;若不想继续参加“相互保”,也可选择退出。
未来,每年年底,“相互宝”都会公布下一年度封顶金额相关信息。除了分担金额封顶外,蚂蚁金服表示,对新版“相互宝”服务进行了三方面优化:第一,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每位用户分担金额合计不得超过188元,超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第二,管理费由原来的10%降至8%;第三,若未来“相互宝”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计划不会立即解散,仍为用户提供为期一年的重大疾病保障。
4. 用户保护和体验会改变吗?
【只要你在2018年加入,2019年1月31日前所有共享费用将免除,由蚂蚁金服承担。】
根据支付宝上“挂互保”的产品信息,升级后,用户获得的保障和体验不会发生变化。之前未加入的用户可以加入新版“挂互保”,已加入的老用户也可以一键升级到新版“挂互保”。同时,等待期无需重新计算,依然从加入上一期相互保之日起计算。
相互保还宣布,为弥补升级带来的不便,2019年1月31日前所有分担费用将对2018年入驻的新老用户全部免收,由蚂蚁金服承担。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版“相互宝”中,互助申请案件的核查将由蚂蚁金服负责,并将委托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5.没有保险公司,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
【相互宝的产品性质已经成为了线上互助计划,背后有蚂蚁金服的全力支持。】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从“相互险”到“相互宝”,运营主体由原保险公司——信美相互险承保,相关保障由信美相互和蚂蚁金服共同提供,转型为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的线上互助计划——“相互宝”。
这也意味着,新产品“相互宝”将与保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不再具有保险属性。根据《保险法》,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应当转让给其他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与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转让或者接受时,应当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无法继续经营,就会有另一家保险公司进行合并或收购。如果没有其他保险公司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保监会就会指定一家保险公司进行合并。合并后,原保险公司的客户保单仍然有效,消费者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
但在蚂蚁金服将“互助宝”转型为独立运营后,互助宝的产品性质变为线上互助计划,由蚂蚁金服全程担保,最终解释权及服务权均由蚂蚁金服提供。
6、未来互联网相互险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英宁:最终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自组织保险将是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在推出相互保之后,中汇财险还与京东金融合作,低调推出“京东相互保”。11月13日,“京东相互保重大疾病相互险计划”开始低调内测。截至当日晚9点30分,《证券日报》报道加入人数已达2133人。与此同时,上线近一个月的“相互保”计划,加入人数已达1817.6万人。
但该产品上线一天后就被下架。京东金融方面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京东相互险于11月13日上线灰度测试,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11月14日,我公司与中汇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中汇相互”)合作,对‘京东相互险’进行了优化升级,并于后期上线,已成功购买的用户保单不受影响。”记者从中汇相互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监管意见尚未得知,该产品处于灰度上线测试阶段,因此并未下架。
币乎互助创始人李海波曾撰文指出,未来相互险的发展方向有三个可能:第一是强制下架相互险,进化再度中断。剩下的那些存在三年以上、会员数千万、累计赔付超10亿的线上互助也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但只是漂在外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是积极的监管态度;第二是要求保险公司承担刚性赔付责任。今天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这是比下架更糟糕的方向选择。这将从根本上消灭中国的相互险基因,中国将变成巴西。当然,保险公司能不能承担额外的不确定再保险,那是另外一回事;第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将互助从科技公司分离出来运营互助计划,保险公司以类似账户管理的业务模式承担互助管理,上市下架。这也避免了用户对刚性兑付的预期。这一看似权宜之计,其实是最大的进步,尽管它不是终点。
不过,业内对相互险的发展规模和前景持乐观态度。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英宁认为,原本的“相互险”兼具保险和互助双重属性,形式上是保险,本质是互助,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未来互助会不断演进,最终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自组织保险将是发展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