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诽谤罪:构成要件、行为表现及法律后果

2024-09-28
来源:网络整理

1.什么是诽谤?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编造、传播足以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虚构事实的严重行为。

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1、对象要求

本罪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都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刑事侵权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求

本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编造、传播一些虚构事实,足以减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

(一)有捏造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传播的内容不是捏造的,而是客观事实,即使损害了他人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

一定存在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传播,就是在社会上的公开传播。传播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口头传播;二是口头传播。另一种是文字,即采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片、报纸、杂志、图片等。

通过书籍、信件等方式传播。所谓“足够贬损”,是指编造、传播可能完全贬低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或者事实上已经对受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实际损害的行为。

传播虚假事实但不可能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或者不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不构成诽谤。

(3)诽谤必须针对特定的人,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内容中知道受害人,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传播的事实没有特定目标,不太可能贬低某人的人格或名誉,则不能以诽谤罪处罚。

(4)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能构成本罪。虽然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情节不够严重,该罪不予处罚。所谓严重情节主要包括

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况;捏造事实,对他人人格、名誉造成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诽谤他人造成精神障碍或者导致被害人自杀等的

健康)状况。

转发谣言微信会封号吗_微信谣言转发_转发谣言微信违法吗

3. 主要内容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犯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因素

犯罪必须具有主观故意。行为人知道自己正在传播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有害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肇事者

目的就是败坏他人的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事实并传播,或者传播某种虚假事实,但没有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3、在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是否构成诽谤?

根据规定,构成诽谤罪,首先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您现为自然人,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负刑事责任的能力。一般指年满16周岁的正常自然人。

2.您具有主观故意,即您明知您所传播的内容是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您明知您的行为将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不良后果,并且您希望这个结果将会发生。

3、客观捏造、传播某些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对被诽谤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4、您所侵害的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如果你侵犯的不是他人的名誉权或者人格尊严,那么就不算诽谤罪,但必须认定为其他犯罪。

但朋友圈本身具有传播信息的性质,与实际的诽谤不同。但情节严重的,则涉嫌构成诽谤: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点击、浏览次数超过5000次,或者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如果你的好友没有那么多,但如果你的信息被多次转发、传播,你的信息的点击量就会增加。

因此,您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您的朋友少于5,000人,否则您可以避免被起诉诽谤。

(二)给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造成精神障碍、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一般朋友圈都是熟人圈子,很容易因为散布谣言、诽谤而受到伤害。

(三)两年内因诽谤罪受过行政处罚,有犯罪前科,再次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严重情节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