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在炎热潮湿的广州,一只蝴蝶静静地扇动着翅膀。短短七年时间,微信掀起了移动社交风暴,几乎颠覆了中国移动社交生态。”
这是微信的初始状态描述。那只蝴蝶瞬间让我们这一代人离开了当时最流行的校园网和QQ空间,不再使用MSN和飞信。
微信扇动翅膀的举动,让身边的好友体系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随着微信程序的一步步完善和发展,我们瞬间就找到了所有失去的朋友和同学。
只要你能联系到一个同学,很快你所有的同学就会出现在同一个组里。我们在朋友圈里查看想念的人的状态,了解他/她是否过得好,在哪里。
那一刻的惊喜和温暖,就是微信当时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快乐。那时我们渴望找到失去多年的人。
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只要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需求,就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追随别人的脚步,穿越万水千山。
我们渴望成为朋友圈里的尖子生,我们互相竞争,看谁更努力扩大群体。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就是成为中心。
发短信不再需要打电话花钱,流量费也减少了短信费用。你的通讯录里的QQ列表里你想联系的人突然就排好了队,等待着你的青睐。
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一杯奶昔和一个漂流瓶都能帮助你快速逃离孤独。附近的人们开始互动,这给出差或在国外的个体提供了聚集在一起的理由。
以后你可以发布你喜欢的东西和你正在做的事情,还可以点赞朋友圈,这样大家就可以快速找到对方。互相问候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你看,那时我们是多么关心彼此。
在点赞中,我们发现了“点赞好友”,以及相互点赞的三角/四角/五角好友关系,于是人与人之间莫名的联系就变成了蜘蛛网,大家都变成了一张网。中心的中心点以你为中心展开。
早起晚睡查看朋友圈状态,就像皇帝早晚审奏的乐趣一样。
我们高兴地成立了一个又一个团体,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样。线上线下的互动是一种乐趣。
当朋友每天开心的时候我们就开心,当朋友每天失望的时候我们就失望。那时,我们的生活似乎不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每个人。
多少人感叹,因为有了微信,我们不再有距离遥远的错觉,而你我之间的温暖却只是近在咫尺。
随后,微信公众号的出现,让“个体再小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内容创作机器开始蓬勃发展。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你我的关注焦点都被这些大V号所占据,他们正在仔细琢磨大家感兴趣的文章。这里缩小搜索范围,省时省力。
那时我们还是很高兴的。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呢?答案就是公众号。那时候,打开微信朋友圈就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精神需求。当你点击节目时看图片,它显示一个小人物站在大地球前面。
你还记得你的祖先说过的话吗? “学者不出门,知天下事”。我们每个人都在几秒钟内知道了世界的事情。微信朋友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世界的门。
随着2014年微信红包的出现,这种群体互动达到了高潮。你我之间的爱情是通过红包实现的,你我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红包频繁进行的。
发红包的人也拥有了群的关注,体会到被群关注的幸福。新年祝福更加简单直接。
后来,我突然想起纳兰说的那句话:“人生要是像第一次见面就好了。”人们突然开始怀念起先在“客厅”里熟人关心的朋友圈,再到“沙龙”里陌生人分享的朋友圈。
那么,随着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棋盘”网络,人们的内心变得无比贪婪,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变现商场里的社交网络资源。
所以添加好友变得更加容易。你想认识的人、你想赚钱的人、你想交朋友的人、你想认识或不想认识的人,都可以添加。
后来似乎在朋友圈里工作更容易一些。在集体里,你可以24小时随时安排工作、讨论工作,随时可以在老板面前表达自己。
商业专家的朋友圈成了“宣传摊位”。朋友圈日益扩大,5000人的上限已经不够了。在不断增长的人群中,朋友的比例已经变小了。
7年过去了,我再看现在的朋友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还是一切的反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说话。
我能说什么?在乎你的人十年如春温暖,不在意你的人十年如冬寒冷。微信与时俱进,贴心周到,发明了好友分组和屏蔽功能,让我们在发消息前三思而后行。
偶尔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或大或小的起伏。朋友圈中也存在一些互相看不顺、有商业对手或政见对立的“朋友”。喜欢的人可能已经触发了触发器,所以最好保持安静。我看了一遍,但没有人喜欢它。
人们对彼此变得更加谨慎和谨慎。每个人都感到疲倦和疲惫。这些就是我们极度贪婪地使用好友所带来的玩法规则和成本。每个人都背负着社交恐惧。一波又一波的人逃离他们的朋友圈。
朋友圈很像我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回忆起来很美好。青春期的延续,是步入社会时的各种成熟、绊脚石、纠结、挫折。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无法控制自己是前进还是后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朋友还是圈子呢?
这7年里,我们的朋友圈还经历了什么,让大家对曾经的战场越来越恐惧、放弃?
1.有一种病叫“社交媒体倦怠”
《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认为社交媒体对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数从65%下降至61%。尤其是“90后”群体中,3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我变得空虚、浮躁”。 ; 34%的人表示“无法集中注意力”; 39% 的人声称已关闭社交媒体推送提醒。
信息爆炸的时代是进步,但也束缚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在过度疲劳的轰炸下,你看着眼花缭乱的产品信息广告和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红。你的选择越多,你的恐惧就越多。我们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一代人,我们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在欧美热词中,“Z世代()”主要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年龄不超过20岁,最受互联网影响——互联网、智能终端和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塑造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十几年的闲暇时间被社交网络占据之后,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开始离开陪伴自己成长的网络空间。许多人选择不说话或删除账户,群组变得毫无生气。
2、完美的“人格”不如“真实的自己”
在世界各地,人们每天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放到互联网上。她们精心打扮,努力打造极其完美的自己。徐志摩说,因为我们太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所以我们最终在自己面前伪装了自己。
假装的潜台词是我需要所有人的钦佩。你看我多漂亮,多能干,多优秀,多幸福。早些时候,点赞可以填满屏幕。那些满分的点赞都是伪装者的虚荣心。
每天和相隔PS距离的人交朋友,把朋友圈当作名片。这样的名片需要日复一日的精心打扮。假装太多,自然就会累。现实是一个让人放下的过程。
表演的元素多了,自己后台的时间就少了。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就会迷失真实的自我。
我花在拍照上的时间越多,见到朋友和陌生人时就越感到尴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只出现在朋友圈里。人们俗称他们为“生活在朋友圈里的人”,以表示现实与朋友圈中所显示的有多么不一致。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把自己装饰得华丽完美的人,实际上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他们内心孤独、空虚、焦虑。
3、无论多么真实,有些人都会强行分类。
阳光下,有的人心态阳光,有的人心态阴暗。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朋友对你的看法。最好假装不知道或者不发帖,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共识。
曾经有人开始对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进行分类:当人们感到快乐时,会发布一些美丽而即时的照片来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这被归类为“痉挛型”;当人们需要展示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时,他们会发布一些工作场景的照片。归类为“冒充X”;
当人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时,发布一些带有各种表演的儿童节目就被归类为“晒娃型”;当人们在做产品时想要时刻关注他们时,发布一些不同角度的产品图片被归类为“晒娃型”“微商型”;
当人们觉得自己太漂亮而无法欣赏自己时,他们会发布一些自己的自拍照或照片,并被归类为“自恋”;网上写的都是要小心朋友圈里的“绿茶妹”、“心机妹”。 ……
曾经,一位漂亮的女性朋友说,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疏远的。
4、确实有恶心的照片。
并非所有人们发布的照片都是令人反感的,但令人反感的照片确实每天都会出现。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称,大腿照片、食物照片、旅行时“举起”建筑物等都是“最烦人的照片”之一。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自拍热潮,炫耀汽车、标志、游艇、飞机的照片,凡事详细报道的人,负能量满满的人,鸡汤达人的人,以及有促销优惠的人。 、健康养生派对、拍腿露乳派对……
最神奇的是我可以快速拍下车祸受伤的亲人的照片并发布到朋友圈。还有很多哀悼亲人的现场葬礼照片。当我拍下老人插着氧气管的照片时,我含着泪水向大家汇报。
朋友圈里的各种帖子,让人在关系不太亲密的朋友之间“羡慕嫉妒恨”,而且玩得越久就越难受。所以还不如屏蔽,成为朋友圈新常态。
4. 我们的隐私权怎么样?
你会发现,每次你在网站上注册你的电话号码,总会有保险、金融、房产销售等销售公司一直打电话给你,并要求在打电话后添加你的微信。
微信不再是你的私人空间。你的通讯录暴露了,你的微信朋友圈也可能被暴露。
《纽约时报》指出,Z世代想要退出社交媒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与前几代人相比,Z世代最关心自己的“数字足迹”,他们讨厌自己的私人信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看到。
因为“我讨厌社交媒体将用户的私人信息暴露给公众并窃取我们的隐私。”
当隐私被泄露时,就会出现变态,附近也会出现强盗。对陌生人毫无防备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所遭受的伤害并非危言耸听。
发机票/发照片/发豪宅/发巨款/发位置/贷款等等,都是打开朋友圈后不可估量的损失。
测试八字配对、姓名运势、癌症转发、劣质次品、减肥打卡图等大量无法核实的信息,加剧了朋友圈的关闭。
各种虚假诽谤信息开始出现在公众号上,一个人的一句话影响了很多人的判断。国家开始对不法信息进行监管。
大家反复改变自己朋友圈的开放状态,从全部到半年到一个月,最后只开放了三天,直到清空。
5、人类的共性,自我孤独
知乎有个问题:“你的朋友圈发的帖子怎么越来越少了?”
其中一个被点赞的答案是这样的:“人的欢乐和悲伤是不一样的。你的欢乐可能会激发别人的悲伤。你的悲伤可能会淹没在别人的笑声中。最后,你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ups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万千滋味,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学习英语的打卡爱好者,参加各种高端学术会议的商界精英,每天做瑜伽、烘焙的生活达人,以及深夜发影评的文艺明星。 ...
大家都感叹朋友圈里人多,却没有自己的朋友。到最后,只有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朋友。
这位韩国摄影师告诉好奇日报:“我看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中断()。当人们被其他人包围时,它仍然可能是一个孤独的时刻。”
经过信息时代的片刻狂欢,世界一片混乱,我才发现孤独是我自己的。最近流行的一个词“自杀式单身”完美地诠释了“现代人迷失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找不到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同情你。
罗曼·罗兰在《孤独的日子》中写道:“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忧心忡忡、渴望找个人倾诉时,那个人就来了,但你们的谈话却变成了两个人。一条扭曲的曲线,伸展得如此苍凉无力。” 。
你敷衍了事,笑眯眯的,假装很投机的样子。然而,你的心却渴望他离开,让你平静下来,啃咬属于你的孤独。 ”
6、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果你的朋友圈成为了你的交往圈,那么你的世界里就会有人来来去去,最终就会成为每个人的世界。在小团体中,在一个城市里,你可能只需要通过最多三个人认识一个陌生人。人多的地方,纠纷就不断。
就像小时候的一次争吵可以分辨出好坏一样,也许你不针对任何人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你朋友圈里的一些朋友对你刮目相看。我们身边有太多真实的案例,职场、商场、政治,或许不提也好。
“话多了就错了”让原本开朗活泼的你变得凡事包容,生怕一不小心踏入了错误的势力范围,变得不成功。过去的你回避社交,不关心世间的烦恼。你的朋友圈是你最后的一片净土。
七年后,我才发现古龙的那句话:“人在世上不能自拔,爱恨难解,恩怨无穷。”已成为一句至理名言。很多人干脆退出了这个世界,让自己的朋友圈渐渐淡去,变得颓废。
我曾经问过朋友,不发朋友圈可以活吗?他说你心里要有信心。我不在世间,但世间有我的传奇。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说朋友圈就像硬币的正反面都是老生常谈,它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一个。
给一批批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富。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让您成为互联网星空中闪亮的明星。
最后,分析了这么多,我只想问你,你的朋友圈怎么样?
结束。
编者注:因人而异。
小编曾经尝试过很长一段时间不发状态,
结果朋友问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