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疫情报道的第一线,活跃着一支新媒体精英团队。他们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用短视频、Vlog、慢直播等方式,瞬间呈现平凡人、暖心故事和泪水,让疫情报道更加及时,生动又温馨。今天,我们发布四位新媒体记者抗击疫情的采访笔记,用“新”的方式,用真情分享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成长。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 张书琪:
让平凡的英雄成为主角
拿着镜头,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这些普通的建筑工人在镜头前甚至无言以对,但他们的内心却有着伟大的爱。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记录疫情的最新情况,尽快将疫情的方方面面还原给公众,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吗?
没想到2020年伊始,就爆发了-19疫情。
武汉“封城”、医院人满为患、医疗物资紧缺……当我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些高频词时,作为一名记者,我不能置身事外,所以我立即询问去武汉。我想体验现实并传播真相。
大年初三,我逆行南下,前往武汉。一切都是未知的,兴奋和恐惧交织在一起。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最真实的感受。
这不是我熟悉的武汉。从我下车的那一刻起,车站就空无一人,只有街道上闪烁的红绿灯。
外出采访时我们每个人都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即便是在单位所在的食堂,同事之间也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压抑”的感觉。
深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施工人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不禁流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辛苦,而是因为着急,以为可以把医院建得更快,快点!”
拿着镜头,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这些普通的建筑工人在镜头前甚至无言以对,但他们的内心却有着伟大的爱。
1月29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琪在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采访。
我和同事乔玉成在建医院的整个过程中独家录制、制作并播出了《平凡英雄》,感动了无数网友。我的同事翻译制作的英文版在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更是如此。外部疫情报道浏览量排名第一。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肖一九来到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拍摄记录方舱医院的夜晚。
我们从头到脚都穿上了防护装备。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被包裹得那么紧,我呼吸都困难了。进入方舱医院看台拍照,尽管护目镜上的雾气越来越浓,但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2月17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琪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采访。
在我的印象中,方舱医院里到处都是广场舞的人、看书的人、玩魔方的女孩。但在我面前,大多数人已经躺在床上了。几名医护人员正在一一测量体温、血压。会场非常安静。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
回来的路上,我问同事:“你害怕吗?”我同事说:“害怕。”
每个人都会害怕面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然而,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记录疫情最新情况不正是我们的使命吗?尽快将抗疫现场的方方面面还原给公众,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我们必须在现场,因为我们是记者!”我对同事说。
后来,“这就是支撑生命的方舟!”由此独家拍摄的,以未经修饰的镜头展现了方舱医院的夜晚,让无数网友落泪,创造了新华社“疫情”视频类报道新的浏览历史。
除了深入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等一线地点记录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真实动态外,我最关心的是武汉普通市民的生活。
我坐上送货员的电动车,跟着他去送外卖;还有口罩厂工人、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治安警察、志愿者……这里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在默默地努力做好人。全力保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也是英雄。
2月7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琪在华大基因核酸检测实验室采访。
除了深度采访,我还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前线、后方的同事一起策划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5G慢直播、卫星观看抗疫、画画谈抗击疫情;我写了“武汉,你相信吗?” “咖啡也是逆行的”、“夕阳下的这一刻令人难忘!”以及大量新媒体稿件。各种人物、温暖的故事、瞬间,都通过新的实现方式被定格和记录。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纷纷跟进转发。
转眼间,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武大樱花渐渐绽放,湖北和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我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记录、拍摄了这段历史,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所有希望。
武汉必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张旋:
镜头背后,亿万网友欢呼
“不管你是不是武汉人,来了就是武汉人了!”通过慢速直播凝聚的希望,让患者和所有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逆行者感受到镜头后面亿万网友的关注和关心。开心点
2月12日晚,我接到支持去武汉报道的通知。作为总台第二批前线报道的记者,我和同事石传凯第二天从北京出发,与奋战在武汉的同事们会合。
早年担任记者站的经历让我面对突发事件从不害怕、紧张。此时的武汉,和之前所有的出差一样,在我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到了汉城第四天,我才得知上次访问时接触过的人是新冠病毒携带者。随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确诊。携带者等待检测结果的当晚,医生为孩子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虽然我们只见过一次面,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
“不管你是不是武汉人,来了就是武汉人了!”这里的所有人都像认识很久的朋友一样。一方面,他们极度担心患者及其家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关心自己的战友和同事。他们。这一刻,我们突然感觉危险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了。幸运的是,通过核酸检测,一线同事没有一人被感染。病毒携带者及其家人逐渐康复。
此前,央视收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消息后,立即启动慢直播“疫情24小时与时间赛跑,见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崛起”,吸引了超亿网友持续关注。随着疫情报道的进展,缓慢的直播策划从“云监督”转向“云观看”。我们在武汉新增多个慢速直播摄像机,如方舱医院、长江大桥、武汉樱花园、江汉路等点,同时添加VR摄像机,提供实时全景此时此刻的武汉。通过慢速直播凝聚的希望,让患者和所有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人们感受到镜头后面亿万网友的关注和欢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直播团队正在维护慢速直播设备。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和同事石传凯走进方舱医院做新媒体直播。这是我第一次穿上隔离衣。从里到外,我都披着四层防护,两层口罩,两副手套。每个小接缝都用胶带密封。我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费力。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白衣天使的不易。他们每天在病房待的时间至少有6个小时。算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需要10多个小时。他们忙的时候不能吃、不能喝,甚至不能上厕所。
央视记者张旋(右)新媒体直播页面截图
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出院。目前,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均已关门。央视一线报道组进行了8个小时的现场直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张旋(右)在武汉方舱医院进行现场采访。
这一天,全体医护人员脱下了防护服,重新获得了久违的轻松和自由。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们终于迎来了这胜利的时刻。一位医生说,“我们一起工作一个多月了,只认得对方的眼睛……”
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医护人员也能好好休息。
辽宁日报新媒体平台运营部记者 杨景秀:
有些照片是躺在病人床上仰视时拍摄的。
我努力在镜头中捕捉这些细节,有些场景甚至是躺在病人床上仰视时拍摄的。那时我完全忘记了感染的风险。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终于进来了,多拍几张照片。我尽量不错过每一个感人的场景,并将这些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2月12日,到达武汉抗疫报道第一线后,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我的任务是为报社“两微终端”以及抖音、快手平台提供视频、图片报道内容。
3月3日,我来到武汉洪山体育场方舱医院采访。在要求辽宁国家紧急救援队队长崇伟进入病房接受采访后,他表示:“你们的防护准备还不够,进入风险很大,如果硬要进入,一定要进入病房。”跟着他在感染控制专家的监督下一步步学习穿脱防护服,整个过程都要让我们在机舱里陪着。”
穿上防护服后,辽宁日报新媒体平台运营部记者杨景秀准备进入机舱采访。
进入机舱,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和双层口罩让我呼吸困难。很快我就满身是汗,护目镜里的水汽影响了我的视力。雾霾中,我看到那么多病人,护士陈琳琳和护士长赵欣经常手拉着手,肩并肩,毫无距离感。所到之处,我都看到队长崇伟认真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进展。只见陈希佳医生拖着扭伤的腿,在机舱里的病人中间艰难行走……
这一切让我深受感动。我努力捕捉镜头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些场景甚至是躺在病人床上仰视拍摄的。那时我完全忘记了感染的风险。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进来一次了,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虽然按照防控要求,摄影器材外部都用密封袋覆盖,图像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但在与医生和患者如此近距离的距离下,拍摄到的图像自然有温暖和情感。那次采访的拍摄大约花了三个小时。
离开机舱前,护士长赵欣站在我身后,帮我一一脱下防护服、靴套、鞋套、护目镜等。当最后一步完成时,我松了一口气。当我回头时,我震惊地看到崇伟摘下口罩后爽朗的笑容和护士长赵欣美丽的脸庞。我赶紧利用昏暗的灯光拍下了两人离开机舱的照片。冲队长对我说:“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生死战壕里并肩作战的兄弟了!”
辽宁日报新媒体平台运营部记者杨景秀(左)在武汉协和西医院采访。
我在武汉抗疫前线采访时,经常看到医护人员举手举肩搬运物资的画面。我经常看到医护人员在露天吃盒饭。我经常看到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负压病房。那一刻,也有ICU病房医护人员使用呼吸机抢救病人的忙碌,也有方舱里医患们手拉着手、亲如一家的温馨,还有脸颊和脸颊上深深的伤痕。医护人员的耳朵。 ……
采访中,看到他们竭尽全力救治病人的场景,我一次又一次流泪。我尽量不错过每一个感人的场景,并将这些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因为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澎湃新闻记者范伟:
既快速又准确,对报表要求较高。
疫情之下,谁不是普通人?他们会累、会害怕、会想家……但这些平凡的英雄没有一个退缩。我想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下去,做好记者的工作,等待一切好起来。
我是湖北人,在武汉长大。我没想到有一天,最大的新闻场景会是我居住的城市。
尽管武汉自1月23日起就“封城”,但在日常采访中,我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竭尽全力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志愿者自发团结起来,四处奔波筹集物资,送往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社区工作人员不停地来回穿梭,排查隐患……
记忆犹新的是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幕。这里住的都是重症患者。每个病人都已插管,神志不清,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新型冠状病毒的面貌在这里显得尤为凶猛。
2月20日,澎湃新闻记者范伟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ICU采访拍摄。
我感受最深的是医护人员的压力。在各种医疗设备运转的声音中,他们始终保持警惕,一听到警报就冲上前去。 “如果不抢救或治疗这种疾病,病人可能会有危险。”一位医生告诉我的。
ICU病床上躺着一名来自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这位医生感染了-19。治疗他的同事对我说:“他是我的同事,这很令人心碎。”透过他的护目镜,我看到他在哭。
每天晚上7点,是他们例行给病人做CT扫描的时间。每次做CT扫描时,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退到走廊里等待。短暂的间隙,成为了他们难得的休息时间。有的护士瘫坐在长凳上,闭着眼睛仰望天空,用手敲打着额头;有的护士步履蹒跚,仿佛随时都会累倒。夜色中,一些护士静静地看着窗外。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感触良多。疫情之下,谁不是普通人?他们会累、会害怕、会想家……但这些平凡的英雄没有一个退缩。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设立多个隔离点,对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进行观察。图为澎湃新闻记者范伟(左)探访某大学隔离点。
此次疫情期间,全国多家主流媒体云集于此,数百名记者奔赴一线。得益于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新闻变得越来越“快”,但也更加注重“准确性”。在保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报道切入点,力求全面真实地呈现抗疫情况。在一线,对记者的要求其实更高。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把现场拍摄的素材实时传回后方,快速与后方沟通角度,并实时编辑、审阅、发布。正是在这样的节奏下,通过前后方的密切配合,各种新媒体产品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
我们期待我们的武汉早日结束这段特殊时期,早日回归城市的日常生活。我想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下去,做好记者的工作,等待一切好起来。 (本文内容由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日报、澎湃新闻提供,转发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