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3.4 测试版新功能:iPhone 可自行恢复 iOS 固件,刷机更方便

2024-10-23
来源:网络整理

两天前,苹果发布了iOS 13.4第三个测试版。虽然新系统没有带来什么引人注目的功能,但在iOS 13.4的系统固件代码中发现了一个名为OS的新功能。

翻译过来就是“操作系统恢复”,和Mac上的网络恢复功能是一样的。意味着iOS固件无需连接电脑就可以自行恢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刷机”。

不再需要通过微软或者爱思助手之类的软件来恢复系统固件,确实省去了很多麻烦。

事情再这样发展下去,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成为“真砖”。甚至别想在你的手机上找一个洞。

仔细想想,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智能手机也该迎来“大变革”了。

事实上,砍掉3.5mm耳机插孔才是开始。 和苹果都在慢慢推进“无线无孔”。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砍掉3.5mm耳机插孔

从7月份开始,苹果砍掉了3.5mm耳机插孔,而这场由苹果带头的“废除耳机插孔”革命如今已经持续了四年,越来越多的安卓手机也开始效仿。

但当时苹果也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

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看到它,但直到现在,它已经占据了无线耳机市场的一半以上。

厂商也不甘落后。他们不仅推出了自己的无线蓝牙耳机,甚至还推出了反向充电功能。手机可以互相充电,蓝牙耳机也可以。

:我还学会了如何回答问题呢~

事实上,最先利用这个问题的正是索尼爱立信。官方宣传称这是“为了提高音质”。

2011年,OPPO第一代Find系列OPPO Find取消了3.5mm耳机插孔。

到了2016年初,有传言称耳机插孔也将被取消。为了抢在苹果之前,乐视手机二话不说砍掉了耳机接口,还推出了新的音频模式——CDLA(虽然现在已经彻底凉了)。

但当时,由于品牌影响力、技术能力等因素,此事一直不冷不热。随后,小米的推出,正式开启了“取消耳机插孔”和“真无线蓝牙耳机”的大门。

我总看到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要取消耳机插孔?这不是增加我们的成本吗?”

其实手机上取消耳机插孔更多是为了未来手机和耳机发展的考虑。

如今,手机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手机了。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各品牌都在不断提升性价比,技术创新也在加速。

如果你想让手机的3.5mm耳机孔输出高品质的音源,那么你就需要更好的音频模块。如果加上HiFi类型的音质模块,就会大大增加手机的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也会增加。

而如果取消耳机插孔,不仅会降低手机成本,还会增加无线耳机的需求。通过销售蓝牙耳机,可以增加用户粘性,从而增加利润。

还有一点就是无线耳机的未来趋势。如今,耳机堪称“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入口。无论是降噪、音质还是智能语音,耳机内部都必须有相应的中介设计。未来,耳机作为独立终端设备之间的枢纽自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真蓝牙无线耳机”也在为未来耳机的演进做准备。

最终其实也是在为手机未来的发展做铺垫。新技术引发的革命一定比旧技术好得多。只有取代前者,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体验比之前的有线耳机要好很多,同时也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这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

如果技术不够成熟,你拿给别人看,你不就等着被批评吗?

归根结底,他们是在催促各个品牌提高自己的技术,守着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无线接口

前面说过,无线手机是一大趋势,尤其是现在无线充电的发展势头如此“凶猛”。以后,拔掉电源线肯定是少不了的。

手机连接电脑刷机需要开机吗_手机连接不上电脑怎么刷机_连接电脑手机刷机上的软件

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解决方案是“接触式无线充电”

只需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板上,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说到这件事,与苹果无关。

较早的Palm Pre于2009年发布,如果想体验无线充电,则需要添加线圈专用的后壳。功率达到5W后,需要近2小时才能将电池充满。

到了2012年,谷歌和诺基亚也开始支持5W无线充电功率,但对于当时的用户来说,这只是一个“说说演示”,对于日常使用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于是在2015年,基于Qi标准的三星S6系列发布,将无线充电功率提升至10W。这时大家才开始认识到无线充电的实用性。

真正的高潮是在2017年,苹果发布了对7.5W无线充电的支持,从而打开了整个无线充电行业市场。

到目前为止,无线充电被认为是主流旗舰手机的标配功能。几年后,甚至入门级车型也可能配备此功能。

功率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慢慢增加。就连今年发布的小米10系列也实现了30W无线闪充。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这么多年了,无线技术的发展有点慢了。

其实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输入功率、转换效率、散热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

如果想让电池快速充电,首先要提供更多的源输入,然后保证实际转换高。

听起来很简单,但现实却很残酷。热量是制约当前电子产品性能的一大因素,充电也不例外。只有解决散热问题,才能保证能量转换效率和快充的安全性。

例如,vivo就提供了全新的双通道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主板和副板上分别放置了两个电荷泵IC。只要温度较低,系统就会将手机输入的电流自由分配到两个电荷泵之一。它共享更大的电流,从而变相控制发热。

后来充电底座甚至还内置了独立风扇,都是为了更安全的输入输出。

那么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仅仅是为了“取消接口”,而是为了慢慢的向着“无漏洞”发展。

比如2019年发布的魅族zero,砍掉了物理充电口和耳机,直接变成了“真正的无孔手机”。后来还有vivo APEX 2019,同样是通过整合机身上的所有接口,让手机实现无线化。消除。

虽然这些都是概念手机,但它们却告诉我们“无线手机”的未来。就连苹果现在也想变得“多孔”。谁知道,几年后我们都将能够通过空中充电。

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必将是未来能量传输的一个发展过程。虽然目前的技术刚刚兴起,还存在传输距离不够、充电不方便、转换效率低、发热等问题,但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那么既然手机接口没有了,如何传输数据呢?

|无线数据传输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操作系统功能的发布可能是苹果希望走向无线的最有力证据。

但事实上,苹果已经有了这个计划。

早在2010年的iOS4中,苹果就推出了一项功能,可以将音频投射到其他设备上进行播放。

后来在iOS7中,苹果引入了额外的功能。

只要苹果设备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就可以直接传输图片、视频等文件。关键是它们没有被压缩,所以在工作中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当然,苹果并不是唯一推广无线传输的公司,比如谷歌的Fast、华为的一键传输等。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在iOS 12.4中,苹果推出了“传输数据”功能,类似于的一键迁移App。无需连接。新旧手机匹配后即可传输数据。

因此,无论是取消接口还是实现数据无线化,这些都在为手机未来的发展做铺垫,让用户摆脱束缚,真正过上“无线”的生活。

或许,再过几年,这件事就真的会实现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