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短缺现状:有钱难买,合同催货成常态,自主芯片发展迫在眉睫

2024-12-28
来源:网络整理

“现在有钱也买不到芯片,只能带着合同催促上游供应商。”汽车导航电子供应商黄石北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马刚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目前一些汽车“缺芯”的状况。汽车及零部件公司。

1月29日,三星电子发出警告称,为了满足汽车芯片的迫切需求,不少芯片代工厂已经达到满负荷生产,下一步甚至可能影响智能手机等芯片的交付。 “可见,在芯片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中南大学交通研究中心研究员施蔚然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日益加剧的汽车芯片短缺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力推动自主芯片产业发展。 。

“缺芯”缺到什么程度?

芯片荒正在蔓延,最先接触芯片的零部件企业感受最直接、最深刻。

“上周还可以买芯片,但这周就不行了。芯片供应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就紧张,从去年12月开始就进入紧缺阶段,只能以每周为一个周期如果有芯片,我们就开始工作,如果没有芯片,我们就开始生产。”生产暂停,1月份的统计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影响数万台的产量。对此,马刚无奈表示,一般情况下,高精度地图大多采用22纳米芯片,但现在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演进,需要14纳米或更高工艺(生产工艺)才能兼容5G网络信号)芯片目前基本依赖进口,这是国家的短板。

“虽然现在我们的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还是可以维持生产的,但下个月芯片的供应能否得到保障就不知道了,芯片很紧张,高价也很难买到。” ”深圳市航盛电子有限公司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的进口芯片供应非常紧缺,而国产芯片至今无法生产,令人遗憾。

不仅是零部件企业,贸易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目前,不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无能为力,我们作为贸易中介也拿不到货。”从事芯片进口贸易的深圳市西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车企、零部件企业大量停产,加之道路管制和运输困难,芯片库存一度积压。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仅库存被消灭,抢货的呼声每天也越来越多。需求和订单似乎增加了很多倍。原本正常情况下三到四个月的供货周期,预计需要半年时间。就这样。 “我知道国内有一些企业已经停产了。”他说。

中国汽车企业_汽车企业中国排名_汽车企业中国五百强

零部件企业下游、整车企业也受到影响,整车价格是否会上涨备受关注。 “过去,每年年初,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都会就供货价格进行谈判。汽车制造商通常希望降价约2%至3%,但今年没有希望了。”国内某汽车制造商采购部总监苏先生说。今年芯片紧缺,价格上涨速度也比往年快。有的芯片一年内涨价超过3倍,个别型号的价格甚至翻倍。这些因素预计将引发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企业之间的连锁反应。 “但如果价格波动不大,整车厂首先会想办法消化价格波动的不利因素。从市场或品牌角度来看,整车厂一般不会随意涨价。”他表示。

企业如何渡过难关?

面对“缺芯”的现状,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

“我们正在考虑,如果无法采购芯片,等待时间又长,我们会将产品倒退到一代,并在尽可能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部分修改设计,但这也需要一个验证周期。因此,要么停止工作等待,或者重新选择替代产品进行设计,但如果没有芯片,想立即解决也不太现实。”马刚说。坦言,公司对此非常担心。矛盾的是,如果产品退步,销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车规级芯片要求严格,大家都知道,即​​使修改设计,也需要时间。然而,智能汽车技术这两年发展迅速,产品技术没有退路的市场。一方面,我们只能千方百计地采购芯片;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千方百计地采购芯片。尽量不停工先生产其他产品。”上述人士表示航盛电子工程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零部件企业过去可能有一定的库存,但近年来由于产品订单量大、生产节奏快,产品基本上都要出货给主机厂。当他们离线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零部件企业都无法储备库存,即使有少量库存,也会在这段时间耗尽。同时,虽然企业的具体应对方式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应加快自主芯片产业发展,加快自主芯片替代进程。

“国内汽车产业企业遭遇的‘缺芯’情况比较严重,虽然看上去是全球性的、突发性的,但这与国内芯片产业链多年来发展缓慢有关。试想一下,如果有先进、在国内健全的芯片产业链中,这种芯片短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的影响不会那么广泛。”华泰证券分析师彭松林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芯片短缺不仅是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严峻考验,也希望引发思考。 ,成为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的动力。

自主芯片还要等多久?

汽车企业中国排名_汽车企业中国五百强_中国汽车企业

目前,芯片短缺已影响到欧美、亚洲等全球汽车行业,并引起广泛关注。在厂商、舆论等多种渠道的敦促下,相关国际芯片巨头和代工厂也在寻找扩大产能、加快投产的途径。对于汽车芯片,目前乐观的是下半年情况会有所改善。但也有舆论认为,由于巨头占据全产业链主要技术和主要市场份额、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芯片短缺可能会持续两三年,甚至断供。十年内保持紧张。

“发展自主汽车芯片产业刻不容缓。”史蔚然强调,国内汽车年产销量突破25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新车市场,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不断加速发展,依靠什么始终难以完全保证国外芯片供应。面对国内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如果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估计情况将更加难以想象。

“发展自主芯片产业已成为国内共识,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的重视、企业的努力、长期的坚持。”西安理工大学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工程师魏东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以三星电子为例。 1977年,三星电子收购整合美国半导体公司,成立三星半导体,正式进军芯片领域。随后,他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芯片,一代又一代地前进。从落后到并肩再到领先,用了18年的时间。 1995年,率先推出当时全球最先进工艺的芯片,一举成为全球顶级芯片制造商,从而获得大量订单。 “我们的芯片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要有耐得住寂寞的信心,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自主发展。”他说。

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良好势头。例如,上汽与英飞凌合资成立汽车芯片公司、比亚迪正在加速半导体公司分拆上市、华为车载自动驾驶和5G智能网络芯片及模组已“上船”、初创企业等比如黑芝麻、地平线都在与汽车企业达成合作……“一辆汽车,尤其是智能汽车的芯片有一两百种,在汽车芯片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追赶的地方”可以说。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到这个发展进程中来。”魏东说,不管需要多长时间,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无论是10年还是更长,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努力。

“全球汽车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中国能够在芯片方面实现突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规模的产能,将为全球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史蔚然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长期加快自主芯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全球芯片供应资源,确保汽车生产满足燃眉之急。

相关链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