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现金社会震惊全球:移动支付规模远超美国,台湾小伙回国后不适应

2024-12-28
来源:网络整理

近期,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其中包括多家外媒。

“震惊!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是美国的50倍!”

“在大陆习惯了移动支付后,台湾小伙回国后很不舒服!”

《英媒:中国已进入无现金社会!》

虽然上述标题是小编根据各种报道编写的,但关注过移动支付或无现金话题的读者一定对此类外媒报道不陌生。如果再这样吹牛,以后见到外国朋友恐怕就不用谈四大发明了。

更神奇的是,日本也开始在我国推行无现金社会。据旅日中国网友透露,日本著名官方论坛2ch上一篇题为《中国无现金社会发展之快超乎想象》的帖子引起热议。

帖子称,现金支付仅占中国便利店支付方式的11%。

帖子内容大概是日本网友讨论中国便利店目前的支付方式,露天小吃店肯德基、微信、支付宝惊人的移动支付率,甚至伴娘脖子上挂着二维码收款。付款。总体来说我是给它点赞的,然后和日本的电子支付方式进行了比较。 (图片上说Pay的市场份额为0%似乎有点过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日本公民的信用卡拥有率也不低。但奇怪的是,它们都不是直接用于消费的。日本使用信用卡和借记卡消费的概率为18%,而美国这一数字为54%。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密切相关。说白了,就是以微信、支付宝为首。但在日本,并没有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受限于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日本目前还没有一个账户可以实现直接从银行账户进行实时转账。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账户之间转账的资金数额是约定的,比如100的倍数。在我们的理解中,这种账户是一种预付费行为,和我们交通卡充值一样,它是一种预付费行为。只接受整数,不找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充值行为通常是通过信用卡完成的,这与普通的信用卡消费没有什么区别。像微信、支付宝这样与银行系统连接、可以快速实时转账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日本还没有诞生。

而且,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卡的国家,20岁以上成年人平均每人拥有2.6张信用卡。也许你对人均2.6张信用卡不太了解,但对比一下中国:最新的支付系统央行报告显示,全国人均信用卡持有量为0.31张,北京人均信用卡持有量达到1.35张。

即使是在官二代和富豪云集的帝都,人均信用卡持有量也不及日本全国平均水平。可想而知日本人对纸牌的喜爱程度。

另外,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神一般存在的水卡——西瓜卡()。西瓜卡类似于香港的八达通。它基本上是一张通用卡,可以用于交通、零售、服务、商场等,基本上所有领域。都可以用,而且覆盖的气氛基本上是日本全境。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张卡,就可以在全国各地能安装POS的地方进行购物,甚至可以在沙县买零食一刷卡。您还有兴趣转向其他支付服务吗?

最可怕的是,由于日本人保守的用卡习惯,日本版微信Line不敢创新,开始发卡了!

也许你对Line不太熟悉,但你一定见过Line的吉祥物。

Line是日本全国免费的通讯应用程序,也是日本版的微信。 2016年中期的数据显示,Line拥有2.18亿活跃用户。 Line也有自己的移动支付梦想,但当然不敢向微信学习,也不敢推广二维码支付。因为在日本人眼中:二维码用于快速获取信息(不包括支付信息),而NFC用于交通支付。

所以,Line没有微信那样改变国民习惯的勇气。相反,它屈服于国民习惯,与日本信用卡公司JBC合作发卡。想象一下,如果微信在中国发卡那该是多么可笑,但在日本却非常合理,而且日本年轻人非常喜欢。可能是因为日本有着浓厚的御宅族文化,将Line的吉祥图案放在了卡片上。物体只是个性的象征。

现在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移动支付有多落后。在国内“无现金”甚至“无卡”的趋势下,日本仍然强调使用卡。

当然,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早在3到5年前,中国还在学习日本的NFC支付模式。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二维码为主体、NFC为补充的支付格局,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 。

作为“主权国家”,国内支付机构并没有急于向日本输出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