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学小程序公开课在广州召开,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数学教育改革

2024-12-31
来源:网络整理

日前,全国数学小程序公开课暨研讨会在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一线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学教育新路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参加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的教学时间应不少于10%。学习,特别是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他认为小程序编程、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教育的局限性,通过赋能教师教、学生学,更好地实现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 ,帮助改革数学教育。

据南方+记者报道,来自成都市外西区学校、广州市九十七中学等学校的一线数学老师以公开课的形式生动演示了小程序编程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带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知识,通过挖掘已知量、寻求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等循序渐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玩数学”,让学生在场的老师看到了数学教育的新可能性。

在全国数学小程序公开课课程演示环节,成都市外西区学校数学老师何贤佳谈到了“黄金分割”。除了知识点之外,他还利用著名的建筑、雕塑等来教学生们展示黄金分割之美。何贤佳还分享,他带领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开发了“最美证件照”小程序。在指导学生剪出更漂亮的证件照的过程中,他讲了“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信程序开发平台_微信小程序专家级实战开发课程_专业微信开发

广州市第97中学陈晓梅老师的《设计一个春游野餐的微信小程序》分享也引人注目。本课程示例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春游和野餐计划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际研究,运用数学知识从成本、营养、制作时间等维度制作不同的小程序。用户直接输入人数和人均预算。根据情况,自动推荐合适的菜单。在这个过程中,一变量的一次方程、一变量的二次方程、已知量、未知量等数学知识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也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及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完美契合: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学问题,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高考时有更多的选择!”广州市第九十七中校长孔文涛告诉南方+记者,将小程序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初衷是通过项目式学习让数学学习变得更触手可及。很有趣,学生可以“享受数学的乐趣”;同时,作为真正的跨学科实践,学生应该像“数学家”、“编程专家”,甚至“项目经理”一样,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它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深入学习并具备数学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小程序团队还在现场展示了对接混元大模型的小程序教育平台的最新能力。通过对话入口,学生可以使用自然语言问题解决学习场景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获取常识知识、学习代码编程知识、生成创意图片等,还可以与大模型聊天,体验人机交互场景。

微信程序开发平台_微信小程序专家级实战开发课程_专业微信开发

据介绍,腾讯混元大模型是腾讯全联自主研发的通用大语言模型。它的参数规模超万亿,具有强大的中文创造能力、复杂语境下的逻辑推理能力、可靠的任务执行能力。以及出色的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

“它增加了兴趣,改变了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成绩。”广东省教育学院教材研究室数学教研室主任、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员吴友昌说。此外,现场多位教育科研专家也认为,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核心是迎合教育方式的变革,关键是利用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乃至综合能力。从算盘到几何画板,数学需要工具来教授。如今的小程序也可以作为数学的教具,其天然的项目导向特性让学生能够以任务为导向,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组合作也让学生的参与触觉和项目协作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南方+记者 叶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