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比较流行的骂战之一就是“6月6日地区黑人事件”。
5月9日,作家六六在微博发文称,在等待航班时,一名带有普通话口音的女子霸占了她原本想坐的座位。女子振振有词地说,她正在做爱。
六六强调,他无意引起地区纠纷,但他在帖子的最后表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被某些三个省这么捏”。
虽然没有点名,但这里的“三省”显然是指“东方三省”。
这种带有明显地域歧视的言论很快激怒了众多网友,尤其是“东北网友”。
很快,东北、河南、安徽……都加入了混战。你把你的气发泄在我身上,我把你的气发泄在你身上。真是太热闹了。
针对这一事件,时一写了一篇文章《66月黑区事件:不表现出愤怒是最好的纪律》。获得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
但事实是,三省的渣子明显比其他地方多。
于是乎,大家想到自己认识的东北人,似乎真的是这样,殊不知大家都犯了和六六一样的错误:
东北三省的看法仍然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说白了就是固执、偏见、不明确。
例如,“刻舟求剑”的傻子,在移动的船上做记号,打捞静止的剑。这不是固执!
同样,听到几句土生土长的东北方言,见到几个戴着金链子的东北男人后,他们以为自己学会了“现代东北图鉴”。这不是一种偏见吗?
02
我们来谈谈刻板印象。
我之前写过几篇批评抖音的文章,都是讨论抖音如何害人,玩抖音的都是白痴。
但我真的了解抖音了吗?并不真地。
我对抖音的理解是基于大家对它的态度。比如,当群里90%以上的人都不屑抖音时,你自然会说不喜欢,以显得合群。
后来,当我在地铁上听到抖音的声音,或者当我看到小姐姐在街上拍抖音时,我会下意识地鄙视她们。
直到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偶然看到她在用。与其他人不同,她主要看来学习烹饪技巧。
她见我疑惑的样子,连忙解释道:
大家都“妖魔化”了抖音,认为她是一台吞噬时间和精力的机器。其实,只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工具,只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它,它就不会控制你的生活。
回家后我也下载了抖音。嗯,闻起来很棒。
我试着看了几个英文视频,确实有效,但因为之前对抖音的“偏见”,我根本无法沉迷其中。
可见,改变“刻板印象”并不容易。
还有一件同样尴尬的事。
刚来广州工作时,我和同事互相介绍各自的籍贯。
老板是江西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居然说:“我是江西一个小县城的,也算是十八乡了。”
当时我觉得很好笑,但几天后,我发现这是老板自己的嘲笑,因为网上有人这样评论过她。她通过调侃大家对她的“刻板印象”,巧妙地为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是广西人。
然后有同事问,广西传销多吗?
我不得不笑,我不怪大家这么说。广西传销确实不少。就像一提到河南人,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偷井盖。
短时间内改变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其他人则没有去过,也没有见过。除了道听途说,还是道听途说。
03
你有没有看过一篇难忘的文章:
当猿类无法撬开果实时,它们就会用石头将其砸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电脑前的人习惯了打不开网页就砸键盘。
你看,人类从猿猴时期就保留下来的动物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更不用说带有主观想法的“刻板印象”了。
那么,“刻板印象”到底有没有坏处呢?当然有。
1、只看到事物的一点,却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全貌,很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判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当他触摸大象的牙齿时,他以为自己触摸的是一个又大又光滑的萝卜。当他触摸大象的耳朵时,他以为自己触摸的是一把大蒲扇。当他摸到大象的腿时,他以为自己摸到了大象的腿。那个抱住大柱子,抓住大象尾巴的人,对着眼前的人冷笑道。这只是一根草绳而已!
你不能说他们是对的,也不能说他们是错的。每个人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却认为自己看到了全貌。
2.它会限制你对变化事物的理解
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存在的吗?
不,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比如,说起东北人的日常生活,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买貂皮,买貂皮,买貂皮”。
《全球旅游消费报告》显示,2017年人均境外购物消费排名中,东北三省和江浙游客人均购物支出最高。所以,在大家眼里,东北人普遍都是有钱的。
但不久前,还有一则新闻在网上疯传。黑龙江省鹤岗市,房价已跌至数万,仅一套114平米的房子售价10.8万。这里所说的价格不是每平方米的价格,而是一套房子的价格。
于是,全国人民都不淡定了。东北是不是没钱了,彻底没落了?
鹤岗网友表示,“经济不用讲,房子能卖的前提是有人住,人住的前提是当地经济能养活你。”如果连饭都吃不上,房子就是坟墓。”
老工业东北确实已经从神座上跌落了。加之转型困难、人才流失等问题,难以重拾昔日辉煌。
你看,事情正在发展和变化。用过去产业发展的经验来指导当前的工作是不恰当、不可取的。
04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所谓经验的片面相信,会固化我们的思维。
前几天有个选题会,我向大意提交了一个题目:“性开放是解放性,还是鼓励勾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性开放”的定义和范围不同,我和同事们产生了分歧。 。
同事们认为,性开放意味着男女双方都有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勾搭”的自由,或者婚后有伴侣的话,只要得到对方的许可,就有充分的自由“多样化性伴侣”。对方。
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为存在真正的“灵魂与身体分离”的关系。为了性而勾搭是正常的。男人既想要稳定的情感关系,又想要开放的性关系。简直就是“强盗逻辑”。
僵持了四十分钟,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我就主动说:“我们还是算了吧。”
后来我问了几位同样从事新媒体写作的朋友。他们都认为第一种观点更为客观、准确。他们还抱怨我的“性开放”观念,就像BC一样!
你看,所谓的经历不仅让你的思想越来越固化,而且你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板”。
又比如,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衰落的“大清帝国”,到处都是扎着辫子、吸着大麻的人。
后来,中国人出国打工,最初靠洗衣和采矿为生。渐渐地,华人成了“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
这种“刻板印象”一度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现在终于强大了,美国却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想要加征关税,打贸易战。
换句话说,美国实在是受不了了。你本来就是个小弟弟,怎么突然敢在大哥面前表现得像个怪物了?
但这位中国父亲却狠狠打了美国的脸,“如果我们说话,门就开着,如果我们打,我们就陪你们到最后”。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刻板印象”不但容易让人守旧、自满,还可能使你蒙受巨大损失。
05
刻板印象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广东人眼里,除了广东,都是北方;
在河南人眼里,除了老乡,都是伤害自己的人;
坏人只要放下屠刀,立刻成佛,而好人则随地吐痰,成为十恶不赦的人。
刻板印象会限制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判断、固化我们的思维、约束我们的行为。
长期以来,我们就像被刻板印象的“行尸走肉”一样,很难看到真正的知识。
既然“刻板印象”如此糟糕,我们该如何消除它们呢?
我认为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用只有20%发生概率的事情来推测剩下的80%。
回到开头的例子,六六说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三个省会这样捏鼻子。”问题是,只有个别三个省份有“占座”行为吗?北京没有吗?上海也不行吗?
两锅粥同时出现老鼠屎,一省一省,三省一省二十个。外省的锅比三省之一的贵吗?不都是老鼠屎吗?
既然大家都是同一锅粥,还有必要计较谁比谁臭吗?
另外,一锅粥里出现一粒还是二十粒老鼠屎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根本不具有普遍性。无法推断出哪锅粥好、哪锅粥坏。确实没必要非要上上下下。
2、就事论事,不要以小见大。
比如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着火了,但网上却一片叫好:天道轮回,神不会饶过任何人!
我不崇拜外国人,也不是“圣婊子”,但看到这些言论我还是有点生气。
巴黎圣母院火灾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损失。我不想让大家都为此感到难过,但至少不要落井下石。
更何况,把巴黎圣母院比作我们的圆明园,鼓吹巴黎圣母院失火就是为了赎罪那天烧圆明园的罪过。
不过,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知道,今天的火灾绝对不是过去的火灾,今天的巴黎人也不是当时的纵火犯。这两件事放在一起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对待此事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只讨论巴黎圣母院火灾。不要放大它,更不要推断法国人什么都不擅长。
同样,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占座者或恶作剧者,你应该就事论事地讨论。别再想起几年前这里出现过一个凶手,然后大喊:穷乡僻壤出来的刁民!
偏远地区也有无良之人。像你们这样的地方怎么会从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出来呢?
3. 少用“du”
我们上学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么简单的题都解不出来,你们都是白痴”;
下班后,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任务我们完成不了,整个部门都没有脑子”;
即使婚后与丈夫吵架,女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都不是好人”。
这种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为了摆脱这种“刻板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少用“都”字。如果城门着火了,我们应该去找放火的人,而不是去找池塘里的鱼。
最后我想引用鲁迅的话:
“匆忙言辞”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时间思考,而是有时间却没有时间思考。
很多时候,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不会做出虚假的言论,更不会激怒别人。
学会说话需要两年的时间,学会闭嘴却需要一生的时间。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偏见的人,比一个能够占领一座城市的人更强大。
作者:黄鲁智,孤傲的摩羯座,规则的捍卫者,北上广的佛系青年,热衷于研究心理学、经济学和淘宝美学。关注易见阅读(ID:),用阅读来对抗无聊。
话虽如此,“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