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制作播出的全媒体理论学习栏目《学习时光》积极探索理论宣传视频的创新路径,通过建设把握主题。系统的主题框架;通过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创新加强性视听语言的制作等;通过“报网联动”灵活的出版模式拓宽受众。 2024年11月,本栏目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方式、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舆论斗争的战场和思想交锋的前沿。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对主流媒体深化网络空间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多维度的挑战。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视频作为一种融合视听元素的媒体形式,表现出更强的现实沉浸感和论证说服力。其独特的叙事能力和直观的展示效果能够弘扬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共识。新的道路开辟了。理论宣传视频的广泛传播,不仅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策略的创新升级,也展现了理论宣传工作在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升传播效果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2023年伊始,在全党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决定规划“学习时间”栏目。本专栏定位为全媒体理论学习专栏。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资深学者、权威专家,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2023年4月,《学习时光》栏目正式上线。截至2023年底,专栏共发表理论文章37篇,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多次转发,全网阅读量近5000万次。栏目荣获“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网络正能量专题栏目”称号。 2024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该栏目作为“内容供给创新类”代表入选第四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2024年11月,本栏目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三等奖。
牢固树立政治觉悟,跟上党的创新理论步伐
主题框架系统,及时深入地分析新思想、新视角、新判断。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要随之前进。 《学习时光》栏目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核心。每集聚焦不同的主题并邀请不同的演讲嘉宾。在主题内容规划上,栏目根据当前重要会议精神和会议文件,对相关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构建系统性、学术性的主题框架,确保内容的全面性、系统、准确、及时。截至2024年10月,本栏目主要内容版块已明确划分为:以全党开展主题教育为主题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会议。以本次集体学习会精神为主题背景,“结合党的‘伟大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系列文章,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正如《学习时光》栏目名称中“学习”的字面意思一样,各个内容的设置板块紧扣当前全党理论研究热点,对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进行及时、深入的分析解读,政治立场高、论点深、论点恰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时效性。
准确的解释和权威的意见响亮。宏大的主题需要权威、准确的内容。为准确了解和把握相关专题,《学习时光》栏目邀请了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等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权威专家学者。中共中央(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交谈一下。凭借这些嘉宾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他们有针对性地准确传达了不同话题的权威观点。例如,2023年4月,《学习时光》栏目首播。第一集的标题是《始终保持清醒和决心,解决好党的特有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六个如何始终”等重要论述开展交流,是各大党派面临的独特问题。节目上线后反响强烈,观众反映节目内容政治性强、观点鲜明、思想深入、视野广阔,对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深刻理解和准确信息。
以人民为中心,生动描绘一线实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和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让受众真正学得懂、信得住、行得通,是理论宣传栏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时光》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党的斗争和呈现新时代的伟大变化,用实地参观、串联故事的方式,让理论真实可触。在《始终保持清醒决心解决大党特有问题》节目中,节目组前往党的发源地浙江嘉兴,与当地年轻干部座谈,忆初心。嘉兴市纪委干部通过讲述一张“公务用车收据”分享了亲身经历,用实例展示了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后党风的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节目中,天津滨海新区委巡视办工作人员谈及街头巡视中发现的“非法拆迁”问题,并表示:需要好好对待他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理论性强、脚踏实地,是《学习时光》栏目“以人民为中心”实践的生动体现。
精耕细作讲好全面从严治党故事
坚持严肃的风格,深入挖掘沉重的主题。作为党的理论宣传栏目,《学习时光》始终坚持严肃、宏大、冷静的作风。栏目制作从主题出发,首先从政治层面了解党和国家召开会议的背景、提出要求、提炼精神,合理确定对话地点,精心制定句式结构、措辞语气,仔细检查画面的构图、色彩和色调。对于符号等视觉元素,在选择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时,应充分考虑其背后的含义。例如,除了演播室之外,与主嘉宾谈话的场景基本确定在其单位或工作场所;讨论场景一般选择在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场所;外部访谈场景一般选择在首要位置或者引用案例的主要相关地点。地方。这种制作模式主要考虑相关场景在关注人物身份、构建对话合理性方面的作用,力求通过画面呈现元素传达栏目稳重、严肃、学术的气质,有效引导观众的理解。
叙事结构多样化,链接配置创新。 “学习时光”栏目是基于其主题框架的系统化建设要求。制作过程遵循先定主题,再邀请嘉宾采访的常规路径。为了解决理论宣传视频枯燥的问题,栏目在内容设计上独具匠心。除核心对话环节外,还创新性地融入了“预编会”等多个环节,旨在超越传统理论文本的局限性,拓宽理论学习。深度和广度。栏目采用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将访谈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展现个人与群体、微观故事与宏观政策的深度对话,既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又强化了价值传播的深度。 。 ,有效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始终保持清醒决心破解大党特有困难》一集中,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袁晶回忆,中共十九大结束一周后,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去浙江嘉兴祭拜南湖红船时的场景。本集内容以“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巧妙地实现了从“回忆叙述与个人亲身经历相结合”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平稳过渡。 “深度提问紧扣栏目核心问题”,衔接自然。逻辑严密、严谨。
视听语言严谨工整,在表达上不遗余力的创新。有效运用视听语言相关技术,不仅能显着提升栏目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还能增强视觉和听觉感染力,带动深层情感表达,在观众与视频内容之间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在理论宣传视频制作中,积极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有利于传达深刻的内涵,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加视频的可见性、感染力、说服力。 《学习时光》栏目的镜头编排由六到七个机位组成,包括:人物特写镜头、中景镜头、全景采访、电动轨道和移动机位等,这些镜头的有序组合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屏幕内容。观点的多样性。同时,巧妙运用跳切、快切等视频剪辑技术,可以赋予视频鲜明的新媒体风格,让观众更愿意观看并积极传播。在创作过程中,精心的构思和空镜头的运用,不仅能营造特定的氛围,还能传达深刻的信息,有效引导观众思考。在制作《冲出历史循环的战略目标》节目时,栏目组深入革命老区陕西省延安市考察。他们采用纪实式的拍摄手法,利用无人机等摄影设备,以非传统的视角捕捉杨家岭革命旧址。全景呈现了窑洞的独特风格,传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制作《打强组织、打造优秀团队作为重要着力点》节目时,节目组前往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与当地员工座谈。节目组通过一系列快剪展现了陆家嘴片区的辉煌成就。不仅升华了主题,也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
创新理念,加强媒体融合实践
报纸与互联网联动,创新出版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成功构建“报纸、网络、客户端、微信”四位一体、一体化发展工作格局,加强沟通引导、影响力、公信力,有力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舆论阵地。 《学习时光》栏目在播出策略上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拘泥于“先网上后网上”或“先网上后网上”的传统固定模式,而是以“报纸与网上有机联动”为原则,根据新闻内容、版面要求、阶段性宣传任务、通信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灵活制定广播策略。这一策略有效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增强了传播效果,让栏目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更深层次的受众认可。
扩大受众范围,实施灵活的传播策略。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的品牌栏目,《学习时光》栏目严格遵循统一的采编制度,实行策划、制作、审核、播出的标准化流程。该栏目不仅覆盖党员领导干部,还积极向普通百姓延伸,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 《学习时光》栏目虽然以党的自我革命为核心主题,但其视野并不局限于纪检监察系统,而是将触角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平台和受众的需求,栏目在加强主题策划和内容创新的同时,还注重传播策略与时俱进。推出多种长度版本,适应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每期内容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官方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同步发布。同时,依托国家纪检监察系统文化传播矩阵,扩大内容传播范围,提高栏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
来源《新闻前沿》
冯鲁宇 编辑
二审景诗瑶
三审陈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