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已经有400多家公司了

2023-12-31
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商印社研究团队事业群(ID:)

文/琪玛

近日,小米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神动科技),多达20人的团队将加入小米。

宣布投产汽车100天后,小米看似没有任何进展,但实际上已经投入了。

除了神动科技外,小米还在6月份投资了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

如果加上小米之前投资的智芯半导体、博泰车联网、睿米科技等智能汽车相关企业,小米近年来投资了近30家汽车领域公司,涉及自动驾驶软件和汽车领域。五金、整车、销售等

通过投资打造产业链,成为小米攻城略地的利器。 小米Q1财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小米已投资超过320家公司。

如果算上小米各产业基金的投资,粗略估计小米投资的企业超过400家。

这400多家企业涵盖各个领域,但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轴——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 两条链条就像两个不断啮合的齿轮。 他们推动了小米发展至今,并不断与一家又一家企业进行联动。

小米投资的企业超过400家

很多对小米不太了解的人可能认为它只是一家手机制造商,后来也生产汽车。

事实上,小米已经可以称为“帝国”了。 这个帝国有多大? 发张图片感受一下。

由于篇幅限制,这张图仍然无法完整概括整个小米帝国。 据不完全统计,小米已投资了400多家公司。

腾讯的投资就是将游戏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股权,打造“金融帝国”。 阿里巴巴的投资是为了补充和加强自身生态系统中的外部企业,形成“商业联盟”。 小米的投资有其特点。 主要投资自身产业生态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小米生态链的战略投资,一类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投资。

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态链投资往往集中在产品品类上。 所投企业为小米提供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可穿戴设备、出行等多个领域的产品。 小米与他们有采购供应关系。 在小米之家等相关产品商城等渠道进行销售。

比如小米与九号机器人合作打造的滑板车、华米出品的手表、青米插排等“小米全家桶”。

供应链投资偏向技术投资,可以为小米手机和智能硬件提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保障。

例如小米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主要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应用于智能机顶盒、智能音箱等。

在战略投资方面,小米2014年成立的微信金米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天眼查数据显示,微信金米已参与158家对外投资,其中包括生产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生产箱包的苏特尔科技等。 润米、生产8H床垫的趣睡科技等。

然而,在这些投资中,微信金米持股比例超过25%的企业不足3%,更有的持股比例在40%甚至不足5%。 这也是小米投资的一个共同特点:大多是被动投资,参股但不控股。 ,赋予被投资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另外,加上小米的“奔米”和小米的微信金星的投资,小米已经战略投资了超过300家公司,其中包括小米的大部分物联网和AIoT产品,也包括一些各个细分领域的“霸主”,如华米、云米、四通科技、九号公司等。

产业投资方面,2017年,小米旗下小米产业投资、长江基金、微信光谷基金共同发起设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总规模120亿元。 小米持股80%,主要投资小米相关制造业。 上游技术和核心部件。

2024年底,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演讲中提到,小米在产业投资方面已投资了近80家公司。 今年以来,小米产业投资版图不断扩大,先后投资了瑞翔讯通、科云激光、蔚彩电子等企业。

除了小米各大公司的投资外,雷军于2011年成立的顺为资本也是小米生态链和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创办小米和顺为资本之前,创办卓越网、主导金山软件IPO的雷军已经是天使投资圈的知名投资人。 虽然他曾经因为QQ两三百万的价格太贵而拒绝过马化腾,也曾经因为我觉得马云说的跑火车像传销而拒绝投资淘宝而拒绝过他,但他是投资还是很成功的。 曾参与UC、欢乐时光、拉卡拉、凡客、乐淘等项目,特别是对UC的投资,使他实现了1000倍的投资回报。

从2004年到2011年,雷军总共投资了32个项目。 其中,2家企业上市,3家新三板挂牌,2家被小米收购,1家被阿里巴巴收购,其余9个项目达到C轮及以上。

2004年至2011年雷军投资的公司

顺为资本成立后,雷军的天使投资从个人投资转向机构投资。 他大多与小米合作,共同投资超过百次。 顺为资本还将其投资的部分公司与小米生态链公司划等号。

小米投资的400多家企业就像小船围着小米这艘巨轮,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

投资是小米攻克八方的高效武器,因此很多人将小米称为“投资公司”。 然而,仅靠投资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布局和孵化能力。 这种组合就是公司的组成部分。 小米独特的生态链和供应链。

这两条链也勾勒出了现在的小米。

小米为何打造生态链?

小米汽车代工厂分析_小米汽车代工厂_小米造车代工

先说小米的生态链。

小米为何要打造生态链?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PC互联网时代后,BAT成为掌控搜索、电商和社交的巨头,也是三大流量的核心入口。 2010年3G网络普及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序幕后,百度落后了,阿里巴巴和腾讯通过将PC端的优势转移到移动端并快速部署,其他对手很难追上。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要么避开这两座山,要么选择一个营地加入。 即使是京东、美团这样的实力玩家也无法摆脱这种局面。 命运。

图为互联网三大阶段的代表企业(来源:招商证券)

小米自开始销售手机以来一直是一个替代品。 与同时代其他新兴企业选择利用AT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不依赖传统手机厂商依靠线下渠道和“机海战术”不同,小米利用互联网切入一开始的销量就下降了。 失去渠道后,小米几乎以“成本价”销售手机。 小米手机系统核心硬件、处理器、内存等核心硬件对标三星、苹果等一线品牌,但价格却不到竞争对手的一半,每台机器的平均利润仅为2%。美元,是苹果的1/75,三星的1/15,华为、OPPO、vivo的1/7。

这怎么能盈利呢?

从手机广告、预装APP、游戏运营等互联网增值服务中获利。 例如,手游《原神》就曾在小米应用商店上架。 双方份额为7:3,小米作为渠道可以拿30%。

因此,虽然小米的互联网增值业务收入一直远小于其手机销售收入,但其毛利润却高于其手机毛利润。

小米独特的模式注定不会走其他新兴公司的老路,也无法在移动流量上与AT竞争。 小米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

早在2010年12月,小米就先于微信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通讯工具。 米廖率先行动。 当时,雷军设想,如果腾讯用QQ来挑战,可能会获胜。 因为QQ手机体验太重; 如果腾讯采用完全相同的产品形态与竞争,只要能给领先一年,就有50%的胜算。

结果两个月后,微信上线,腾讯综合资源是小米的一万倍,让小米“成为下一个腾讯”的希望破灭。

因此,小米能做的就是继续通过硬件获取流量,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盈利。 但如果只有手机,获得的流量远远不够,面临的竞争压力太大。 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像诺基亚、摩托罗拉那样。 ,因单核手机业务失败而暴跌。

小米只能走拓宽产业链的路子,用自己发明的“硬件+软件+互联网”模式复制100个“小小米”,把市场做大。

雷军早年作为投资人的经历让他想到了“投资+孵化”的模式。 小米投资一些敢于拼搏的初创公司,帮助小米承担试错和人才成本,同时利用自己的渠道、供应链等,快速推动一家初创公司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就是创建一堆兄弟公司,让大家一起奋斗。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快”,可以让小米的生态链快速部署。 小米2014年投资了27个项目,2015年投资了28个,2016年投资了22个……平均每15天投资一家公司,如今已投资超过300家公司。

小米的生态链逐渐从手机周边延伸到智能硬件(电饭锅、无人机、平衡车等)和日常消耗品(行李箱、跑鞋、血压计、签字笔等)领域,赢得了“杂货店”的标题。

生态链救了小米

小米生态链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在物联网方面更具想象力。 可以说,生态链直接拯救了小米。

2015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6750万台,市场份额为15.4%,位居中国市场第一。 然而仅仅一年后,小米的出货量暴跌36%,市场份额也跌至8.9%,排名落后于华为、OPPO和vivo。 小米怎么了?

中国手机市场此前曾经历过两次大机遇。 首先是一二线城市的智能手机换机潮。 小米利用互联网抓住了这个机会。 第二次是2015年左右,在三四线城市。 五线城市掀起手机换机潮。 这些地区人群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网购兴趣不大。 很多人基本上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更不用说手机之类稍微贵一点的东西了。

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面临着消费升级。 他们不再将手机视为通讯工具,开始注重线下体验。

基于这一现实,智能手机市场在2016年经历了巨大的渠道变革。

数据显示,2016年线上渠道增速大幅下滑,从2015年的43.6%下降至5.6%; 而线下渠道增速则从2015年的-3.5%上升至17.4%,实现大幅提升。

如此一来,小米就尴尬了。 它砍掉了传统手机厂商的所有销售渠道,没有线下渠道,因此损失惨重。

这波机会被线下“渠道之王”OPPO和vivo抓住了。 尤其是OPPO,2015年市场份额仅为8.2%,到2016年突然跃升至16.8%,超越华为。

这两个同为步步高创立的手机品牌,过去一直深耕线下渠道,尤其是在互联网接受度不如一二线城市的三线及以下城市。 他们是绝对的王者。

在如今所谓的“下沉市场”,你几乎走不了多远就能看到OPPO、vivo的经销商。 多年的线下布局,让OV在全国拥有数十万家门店,并且已经与各级代理商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价值网络。 OV与省级代理商交叉持股,形成利益共同体,省级代理商再与二级代理商合作,同样形成利益共同体。

此外,OV还留给各级经销商高达千元的利润。 这对于具有互联网基因、注重性价比的手机企业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在线下,OV的导购员也非常热情,明显接受过统一的专业培训。 同时,每个导购的微信账号都会添加所有从他那里购买过手机的顾客。 一旦出现问题,您可以立即联系他,让专人为您解决。

小米的短板太明显,拓展线下渠道刻不容缓。 如果小米不做线下,就像京东不做物流一样,公司还能开展业务,但用户体验不会很好,也达不到“下沉市场”,你就会迟早会失去。

小米如果做线下的话,主要会以自营店为主,因为小米不能给经销商留下足够的利润,否则就不可能线上线下同价,经销商也不容易赚钱来自小米。 到目前为止,小米虽然尝试过经销、批发等多种渠道,但都不太理想。 还是自营店最好。

经营自营店就是要注重资产,盈亏平衡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单纯注重性价比的小米手机的利润很难支撑,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这取决于面积。

平效率是门店精细化管理的指标,指的是每平米面积能够产生多少营业额。

小米汽车代工厂_小米汽车代工厂分析_小米造车代工

简单来说,就是你拥有多少英亩的土地,单位面积上你能得到多少产出。 产量高则单位面积效率好,产量低则单位面积效率差。

该怎么办?

这时,小米生态链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当时,数百种生态链产品足以支撑一个几百平方英尺的商店,让用户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除了购买手机、智能电视等频率相对较低的产品外,用户还可以购买手环、充电宝、平衡车、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无人机、背包等多种产品。

各种产品还可以互相引流。 据《小米生态链战场笔记》显示,生态链产品的用户中,1/3是小米手机用户,1/3是苹果手机用户,1/3是安卓系统用户。 对于手机品牌用户来说,不少用户最初是因为小米手机而关注生态链产品。 随着生态链产品的口碑发展,很多生态链产品的用户开始关注小米手机,实现流量双向。

这样,小米的线下渠道就建立起来了。 比如戴森卖吸尘器,每款产品利润都很高。 假设一家商店每月的销售额为100万元,但即使其利润能达到惊人的40%,也仅此而已。 但小米之家这个面积超过200平米的门店,年营收却达到了1.4亿元,仍然是之前的数字。 因此,即使毛利率很低,当销售规模特别大时,人员和土地租金自然会得到解决。

如今,虽然小米的线下渠道依然不如OV,但仅小米之家的面积销售额就已经是传统零售的数十倍,仅次于苹果。

如果没有生态链,小米会怎样?

和小米一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品牌是魅族。 在小米成立之前,魅族M8就已经是“国产手机之王”。

然而现在,魅族已经处于边缘,几乎没有存在感。 究其原因,与战略失误和管理不善有关。 但不可忽视的是,魅族太薄了。

众所周知,过去魅族手机引领潮流的三大法宝就是出色的设计、精致的做工、良好的系统体验。

不过,这些年来,其他手机品牌也都成为了元老,他们的手机体验也大同小异。 这时候比较的就是技术积累和抢眼的卖点。 华为重新定义了摄影,OPPO重新定义了充电,一加小米重新定义了屏幕并拥有了生态链。

技术积累需要资金和对供应链的强大控制力,而这些的前提是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

薄薄的魅族只能固守手机,却很少能做出什么亮点。 在慢慢变成血海的国内手机市场,魅族的风险变得更大。 如果迈出一步不稳,就有可能损失好几个等级。 2015年,魅族因资金链问题陷入困境,亏损10亿,随后陷入落后。

2015年,魅族还尝试发展生态链,希望通过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连接其他产品,连接所有可用的资源。 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开放平台连接海尔等第三方产品,二是接入自主研发的智能硬件。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为此,魅族还入股了阿里巴巴家族,获得了阿里巴巴6.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问题是魅族的生态系统也是基于魅族手机的。 这种模式只有手机有足够的出货量和影响力才能发挥作用。 2015年,魅族手机出货量仅次于小米。 十分之一,这就导致生态系统的激活变得困难。 另外,对于海尔这样的第三方来说,魅族只是规模较小的合作伙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所以到现在为止,魅族的生态链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从两家公司的对比可以看出,小米汇聚了300多家生态链公司,生态链也为小米筑起了护城河。

供应链也关系到小米的生存

小米还投资了100多家供应链公司。 这些公司主要是小米从打造技术基础的角度进行投资的。

虽然小米的生态链发展后一直面临着模式僵化、大公司出逃等问题,但普遍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比之下,小米在硬科技供应链上才刚刚起步,而这条“链”也关系到小米未来的生存。

2015年,小米手机出货量突破7000万台,位居国内手机市场第一,生态链企业超过50家。

今年,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一档财经节目中给小米泼了一盆冷水,认为所谓的“小米模式”难以为继。

他给出的理由是,产业链包括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运营、终端零售六大环节加一制造环节。 例如,格力就有“6+1”全产业链模式。 苹果只做“6”不做“1”,富士康只做“1”,小米只做“5”,即排除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其他环节。 这样做的后果是,小米手机面临三大困境。 需要克服的致命弱点:工艺不足、利润率极低、侵犯知识产权。

郎咸平最后的建议是,小米资金雄厚,钱多了很容易做事。 如果自主研发还来不及,那么就应该迅速收购全球优质高科技制造企业,尤其是各个细分市场的行业前三名,并将这些公司的技术积累投入到我的用途。

郎咸平的观点虽然武断,但绝对击中了小米长期以来的痛处。

小米创立之初,创始人对于自己要打造的手机就有了明确的定位:不给非苹果供应商用,不给非三星旗舰供应商用,用高通芯片。

当时,有人拆解了一部零售价约2000元的手机。 夏普屏幕181.83元,高通处理器150元,闪存172元等,总价1130.68元。 另外还有290元的增值税,专利费、关税等加起来400元。 一共1530元。 扣除销售成本、人工成本、售后服务、软件开发成本后,一部手机的利润只有36元,利润率只有1.8%,还不如卖衬衫高。 苹果的利润率超过50%。

虽然国产手机厂商不掌握核心技术,但小米在研发投入上远远低于华为,甚至比OPPO和vivo还要差。

此外,在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等全球六大手机企​​业中,小米对供应链的控制力也最弱。

苹果就不用说了,虽然没有“1”,但它的品牌价值是有的,而且依然处于金字塔顶端。 另外四家拥有自己的手机工厂,产能超过1000万部。 小米一直依赖代工,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建设智能工厂,但只生产高端手机。 大多数手机的生产仍然要交给代工厂。 代工厂很容易出现成品良率无法保证、产能有限等问题。 例如,富士康的第一大客户是苹果,比亚迪工厂的最大客户是华为。 两者相比,小米显然排名靠后。

小米在高端零部件方面的话语权也相对较弱,因为小米的高端手机出货量最少。 过去,小米在高端手机领域进展相对缓慢。 虽然2024年将达到1000万台,但也仅占小米手机全部出货量。 6.8%的出货量甚至低于OV。 供应商肯定希望他们的组件用于高价值、更昂贵的旗舰手机。

除了手机之外,小米的其他智能硬件也普遍技术门槛较低。 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AIoT本质上是一家智能硬件百货店”。

小米显然意识到了打造底层技术、掌握研发制造六大环节的重要性。 在所有技术中,芯片是手机制造和智能硬件的技术制高点。 掌握了这项技术才会拥有话语权。 于是在2014年,小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微信松果电子,进行芯片研发。

创建核心并不容易。 虽然华为自研的麒麟芯片很成功,但早在2004年就开始研发,比小米成立松果电子整整早了十年。

小米造车代工_小米汽车代工厂分析_小米汽车代工厂

因此,没有芯片研发经验的松果电子将目光转向“收购”——以1.03亿元收购联芯科技开发并持有的平台技术。

经过三年的研发,小米于2017年发布 S1手机芯片,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家独立制造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 S1是一款中端芯片,安装在小米5C手机上。 专注于中低端市场。

不过,这次测试反响平平,此后小米芯片研发的消息就很少了。 直到小米十周年,雷总表示,鹏牌芯片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没有放弃。

除了自主研发,小米还可以通过产业投资来夯实技术基础。 而且,即使小米自研芯片,也只是作为补充解决方案。 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尽管苹果和三星拥有强大的自主芯片研发能力,但在一些核心技术部件上仍然依赖高通的技术支持。 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完全使用自研芯片。

据不完全统计,小米投资的100多家企业中,有50多家是半导体企业,在芯片领域的投资程度堪比华为的哈勃科技。

小米投资的半导体公司(来源:爱集微APP)

芯片主要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 小米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设计环节。

小米投资的多家芯片设计公司都与物联网相关。 物联网是小米押注的下一个大趋势。 与上游相关芯片公司的深度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小米智能硬件的技术含量。

小米投资了科创板市值近400亿的晶晨半导体。 该公司主要设计智能多媒体处理器芯片。 小米、TCL、创维的智能电视和机顶盒均采用芯片。 在国内市场,晶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华为海思。 小米是晶晨半导体的前五大客户之一。

小米投资的乐鑫科技目前市值接近100亿元,2018年和2024年营收分别为4.75亿和7.57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主要设计适用于物联网的WI-FI MCU芯片。 WI-FI MCU通信芯片及其模组两大业务占总营收的99%。

目前,全球做WI-FI MCU芯片的公司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型传统集成电路设计厂商,如高通、微信仪器等,另一类是以乐鑫、南方硅谷等为代表的中小企业。 乐鑫系统通过专注于这一利基领域,保持了目前的地位。

在小米的投资名单中,苏通半导体、恒玄科技、泰灵微电子、云英谷科技等也可以算作物联网芯片厂商。

速通半导体主要生产Wi-Fi和蓝牙芯片,并开发了新一代Wi-Fi 6芯片组。 Wi-Fi 6是5G时代最新的WiFi标准,速度提升了一倍。

去年2月发布的小米10支持Wi-Fi 6,但当时用的是高通,投资了苏通半导体。 预计小米将深入研究新的无线技术。

恒玄科技主要生产智能音频SoC芯片。 该芯片的下游核心产品是真无线蓝牙(TWS)耳机。 2016年苹果发布后,TWS耳机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公司随后进入这一领域。 TWS耳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SOC芯片,亨格克斯技术利用了这一趋势。

从去年的市场来看,亨格克斯技术的市场份额估计为30%。 小米笔记本航空系列,AIR2系列,华为系列的几个耳机以及Oppo和耳机,其中大多数使用 。 华为筹码还使用了几种型号的 芯片。 耳机主要使用的W1和H1芯片,约占市场份额的30%。 市场份额的其余部分在高通,和其他小型公司之间分配。 例如,所有三星耳机都使用。

由于苹果和三星等顶级手机品牌已连续取消了最初随手机随附的有线耳机,因此对TWS耳机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目前的收入超过10亿,亨格克斯电子( )将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还将为小米提供TWS耳机提供更多的技术基础。

尾巴微电子制造蓝牙芯片,技术是OLED驱动器芯片。

除了投资与物联网相关的芯片公司外,小米还投资了一些芯片设计技术公司。

小米投资的 是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上列出的芯片IP供应商。 目前的市场价值接近300亿。 在芯片设计中,IP是一个设计的模块,IP供应商将出售IP。 对于芯片设计制造商而言,许多公司都是IP供应商,并且开发了自己的芯片,例如,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很受欢迎。

在CHIP IP市场中,英国的手臂是绝对的国王,2024年的市场份额为40.8%。尽管在中国大陆排名最高,但市场份额仅为1.8%。

除外,小米还投资了国内IP制造商,例如技术和明亮的半导体。 明亮半导体的最大股东是Smic。

除芯片外,智能硬件还需要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也是小米供应链中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米投资的智能制造公司涉及机器人技术和高端电子材料制造等领域。

小米在 , , , 和 上的投资涵盖了核心机器人组件,系统集成和本体学制造等领域,收入范围从数百万到数百万到数百万。 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在高端电子材料制造方面,小米投资的公司由 , 和代表。

的主要产品和其收入来源的97%以上是电磁屏蔽膜,它是一种材料,可减少电子设备中印刷电路板的电子干扰。 在2012年之前,它主要由日本公司控制。 在2012年,它成功地开发了一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电磁屏蔽电影,从而填补了我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目前,世界主要的电磁屏蔽膜制造商是, Co.,Ltd。和。 另外两家是日本公司。 这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4%,20%和10%。 尽管该公司是中国电磁屏蔽电影领域的领先公司。 但是,由于其单一业务和材料本身的低价,在2024年的收入将为2.89亿。

技术是从事化学石墨烯热导电膜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少数国内公司之一。 随着手机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制造商对移动电话零件散热性能的需求也增加了。 小米在2024年2月推出的MI 10系列手机使用了 提供的热量耗散材料。

从事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全球展示屏幕转向OLED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许多手机制造商在高端手机中采用了OLED屏幕。 小米发布的透明电视也基于OLED显示技术。

如上所述,小米投资的技术制造了OLED驾驶员芯片,而制作了材料。 在OLED材料领域,外国制造商,例如德国的默克,美国的杜邦,日本的 和美国UDC占市场份额的95%以上。 尽管后来的在该国拥有很高的地位,但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小米的供应链投资主要是初创企业或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相对较晚。 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是中国非常利基领域的代表企业。 他们的全面力量并不强大,但它们的增长潜力相对较高。 强大的。

如果生态链使小米从掉落到底部,那么智能供应链就可以确定小米可以走多远。 两者都与小米的生与死有关。

目前,小米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汽车。 与手机业务相比,汽车制造更为复杂。 它不仅需要投资与合作来建立更大的工业链,还需要控制汽车制造过程。 这些远远超出了小米在建立生态链和供应链方面的经验范围。

因此,与以前构建移动电话时建造生态链的“牢固度”相比,小米在制造汽车方面的进展实际上有点慢。 一方面,它反映了雷·詹(Lei Jun)在制造汽车上的谨慎,另一方面,它表明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从前汲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首先访问和检查。 较慢的速度更快。

为了在小米的生态学和工业投资系统中建造汽车,这是一个拥有400多家公司的“帝国”小米,显然需要做出更大的突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