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发布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盛会,不得不佩服雷军的现场演讲和营销能力。 但好评不一定会受欢迎。 一种理论认为,小米开始造车太晚了。 刚出道就会是一片红海,很难成功。
小米造车真的太晚了吗?
首先,中国几乎所有的资本巨头都看好新能源汽车,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最大的产业,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的机会。
大佬们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但不同的是如何进入。
卫小礼和他的三个白痴想尽办法想要进去,哪怕倾家荡产也不得不这么做。 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价值。 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将跻身顶级老板之列。 如果失败了,他们吃饭也没有问题,所以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比亚迪进军的决心是坚决的。 船夫以制造锂电池起家。 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具有先天的优势。 因此,他收购秦川汽车,先是造油车。 随后,他用油车培训了自己的团队,一边研发一边积累了汽车制造的经验。 比亚迪是中国第一家推出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拥有完整三电、全产业链的车企。
皮带哥、油条哥、贾会计都擅长画蛋糕。 作为知名的画饼专家,他们一定不能错过新能源汽车的盛宴,因此他们也加入了造车大军。 与韦晓丽不同,这三位造车专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画饼,目的是从资本市场套现。 车造得多好并不重要,只要钱赚了、分了就行。
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是华为。 作为最重要的参与者,华为不允许自己错过新能源汽车的盛宴,但又担心大额投资的高风险。 如果遭受巨大损失怎么办? 因此,华为的做法是打造系统和重要零部件,而不是亲自打造整车。
平心而论,小米并不是国内领先的企业,但雷军却是国内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 这样的地位与小米良好的营销密不可分。
小米的优势一是整合,二是营销。 这就决定了小米不能像韦小力或者比亚迪那样过早进入市场。 它必须自己探索和构建一切。 谁来整合它?
小米发布的这款车有着保时捷的外观,电池来自微信时代,电机来自汇川,芯片来自高通。 当然,小米说是自主研发,这是正确的。 车是小米的。
如果你看看小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你就会知道,小米追求的研发是集成研发,就是将别人的研发融入到自己的研发中。 小米在研发上追求的是效率,花10亿成就100亿成果。 。
小米的另一个优势是其营销能力。 小米最先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并在95后消费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雷军也成了画画。
小米的优势在于整合。 如果小米入局过早,谁会被整合? 因此,只有配件厂商成立、行业发展趋势确立后,小米才会切入市场。
小米的目的就是利用自身的整合能力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快速进入市场,打出高位,快速打开市场,先赔钱,后赚钱。
小米造车并不晚,而是来得正是时候。 雷军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
目前的形势有利于小米的进入。 新能源汽车三大组成部分电、电均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价格大幅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将会较低。
小米发布的这款车确实让人震撼,技术参数也不错,外观时尚漂亮。 那么要花多少钱呢? 99,900? 159,900? 这不,小米汽车的起售价很有可能是24.99万。
它不能像手机那样以低廉的价格起步。 首先,8万到20万这个区间已经有比亚迪、长安、五菱了,小米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他们进行低价竞争。 第二个原因是制造汽车是一场马拉松。 雷军的目标是进入全国前五。 如果你以9.9万元的低价入手,未来市场很难接受你造29万的车。 但你可以先推出30万辆的车,然后让市场接受。 市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9万辆车。
小米的核心卖点:模仿保时捷,打造保时捷替代品。 100万以上的保时捷你永远买不起。 现在30万多就可以买到一辆比保时捷更现代、更舒适、操控更好的小米了。 保时捷 Mi 取代了保时捷。 你会买吗?
不可否认,小米现在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它自出道以来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是激烈的红海。 前两年肯定会亏钱。 小米前期大概率会亏损500亿左右。 亏损500亿后还能盈利吗? 没人知道。
问题是,你看好小米未来的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