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雷军2024年度演讲在微信国家会议中心完成。 当天,线下3500人、线上超百万人聆听了雷军长达四个小时的演讲。 演讲的主题是他的创业经历和小米年度新品发布会。
2024演讲现场。
54岁的小米创始人依然精力充沛。 晚上七点到十点,一个人发表了几十页的PPT、近万字的演讲。
看得出来,小米为了这次演讲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气推出了包括新一代折叠屏手机、平板电脑、手环、机器狗在内的新产品。 从风格上看,无限接近“技术宅”的意图显而易见。 产品介绍堆满了各种参数、对比、实验,也有爆发点——“媲美朋友”时观众的掌声总是准时响起,而演讲高潮时频频出现“遥遥领先”——人们可以不禁让观众产生怀疑。 到处都是小米氛围群体。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小米造车,雷军甚至在最后的“再来一个”环节只字不提。 少故事,多商品,似乎是小米团队为这次演讲定下的基调。
演讲结束时,不少人开始离开。 讲台上的雷军声音似乎有些沙哑,但他身后的大屏幕仍然反复播放着新品的价格。
一

“小爱同学”连接大模型并开始测试
一如既往,雷军在演讲一开始就再次回顾了创业的艰辛。 1990年,还在上大学的他,就靠着“考王”精神,两年内修完了学分,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顺便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次创业的艰辛,团队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失败了。
雷军这次没有提及,更多细节可以从之前的演讲中拼凑出来。 雷军1992年毕业后加入金山,2007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退出。2010年小米成立,短短四年就成为国内领先的手机制造商。 2024年正式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2024年8月,小米成立十周年,雷军的第一次演讲因疫情只能在小米科技园的小区域举行。 2024年讲话重点回顾了过去十年的艰辛和成就,宣布了再创业政策。 当年演讲的主题是意气风发的“锐意进取”。
雷军“二次创业”2024年正式启动——小米宣布造车。 那一年,雷军演讲的标题是“我的梦想,我的选择”,足以看出小米的意气风发。 同年,小米手机销量首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 雷军还正式透露了小米的新目标——三年内成为全球第一。
到了2024年,雷军谈到“走过低谷的人生感悟”。 三个低谷分别是在柜台卖货时被忽视的故事、犹豫时期在论坛上遇见马化腾和丁磊的故事、卓越网被迫出售亚马逊而错失电商的故事趋势。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2004年之前,当时中国的网民只有60万左右。
2024演讲现场。

在今年的演讲中,雷军并没有过多关注过去,而是重点分享了小米这几年在高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他直言,小米这三年的高端探索是他这十年来最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经历。
时至今日,小米依然追求与其高端战略相匹配的投资价值。 发布会上,雷军正式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 在技术探索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全面AI赋能。 未来5年,小米预计将在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领域投入1000亿元研发。
生成式AI出现后,小米也组建了庞大的模型团队。 从2016年成立第一个视觉AI团队到今天,小米人工智能团队规模已扩大6倍,达到3000多人,具备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维度等AI技术能力。 -模态。 ,全面赋能手机、AIoT、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业务。
雷军在演讲中首次透露,小米大机型的主攻方向是轻量化、本地部署,让大机型能够在手机上实现。 目前,“小爱同学”已升级为大机型版本,14日开始邀请测试。
二
目前还没有小米造车的消息
在以往的演讲中,最后的“再来一个”环节总是给人带来惊喜。
2024年,雷军披露了小米在汽车制造方面的新进展,称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采取了自研全站算法的技术布局策略。 第一阶段计划140辆测试车,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测试,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根据最新财报,小米2024年对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投资将达31亿元,汽车业务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 距离“2024年实现量产”的目标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小米造车依然没有更多消息。
去年“再一”的另一大亮点是仿生机器人“铁达”。 据介绍,这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的特点是情商高,能够感知人类情绪,视觉敏锐,能够三维虚拟重建现实世界,能够实现双足运动姿势平衡,并充分模拟人类的各种动作。 雷军当时表示,小米还处于第一阶段,未来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小米产品上。
今年不再提及汽车和机器人。 小米对前沿科技产品的探索,通过一款新型仿生四足机器人得到了体现。 据了解,2024年发布的第一代已进入116个学术机构和团体,参与452个研究项目。
与上一代相比,“铁蛋2号”体型接近杜宾犬,运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支持连续后空翻、滑板后空翻、摔倒起身等高难度动作,力度控制也更加精准。 配备AI融合感知决策系统和19个传感器,增强听、看等感知能力。
另外,代码和结构图都已最大程度开源。 基于开源生态,小米希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持续推动仿生机器人的进步和完善,真正走进未来的生活。
2024演讲现场。
采访及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石 王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