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备受争议的巨头间暗战

2024-01-10
来源:网络整理

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原计划每年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用于面部识别设备的营销。 乐观者断言,二维码支付最终将被刷脸支付取代。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相关标准,这将决定刷脸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

图片/IC

文字| 《财经》记者 张伟

编辑| 袁满

“现金、银行卡、手机、二维码……”即使没有以上介质也没关系,一张脸就能完成购物支付。

尽管刚问世时饱受安全诟病,但在创新和重磅商业投入的推动下,刷脸支付在过去的一年里依然坚定而艰辛地掀起了支付领域的新革命。

2024年被称为刷脸支付元年。 不幸的是,那年年底,-19疫情爆发,支付巨头代理商中流传着一句话:“去年才刚刚流行,刚流行就被疫情打倒了”。出现了。”

疫情发生半年多来,戴口罩已成为人们的标配,刷脸支付也变得格外沉寂。 然而,关于此事的争议却从未停止过。

“‘阿姨,你真漂亮,我给你拍张照片吧。’” 保姆通过人脸识别骗走了老人22万元。” 今年7月中旬的一则新闻,再次将刷脸支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安全讨论。

推刷脸识别支付设备的代理商仍然相信刷脸支付的未来。 “疫情结束后,我们计划进行推广。” 一位北方经纪人告诉《财经》记者。

刷脸支付作为生物识别支付的一种,彻底颠覆了原有的支付模式。 以线下支付为例,它颠覆了原有的手机终端载体。 出门在外,只需一张脸即可购物。 全国社保基金原副主席王忠民多次公开表示,生物识别支付时代即将到来。

巨人的嗅觉还是最敏锐的。 据《财经》记者了解,2024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支付巨头计划在面部设备营销上投入最多100亿元,为期一年。 注意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结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耀认为,与扫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具有便利性和技术优势。 他告诉《财经》记者,扫码支付可能只是一个过渡。

赵耀还提醒,随着技术的爆炸,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考虑。 与二维码可再生、动态更新不同,刷脸支付是与个人信息绑定的,一旦被盗就非常麻烦。

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4-2024年)》中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利用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等技术密码、“无传感器”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实现支付工具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统一。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相关标准。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基于此前对二维码标准的考虑,面部识别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规模也将受到正在研究的相关标准的限制。

启动成本高

图/视觉中国

人脸识别支付是如何进行的? 以微信新华书店场景为例,顾客到书店点击刷脸支付设备屏幕开启刷脸支付,然后输入手机号码,确认姓名、金额和扣款账号即可完成支付。

上述代理人告诉《财经》记者,第一次刷脸支付时,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 之后无需重复操作或输入密码。 “无密码刷脸支付有次数和金额限制,每天不超过5次,每次不超过300元。如果支付超过300元,需要输入支付密码”。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刷脸支付所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其核心是通过生物特征的比对来确认身份。 与目前主流的扫码支付方式相比,刷脸支付所需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云服务和双摄像头3D结构光生物识别技术,其成本明显高于目前主流的扫码支付方式。二维码。

据《财经》记者了解,刷脸支付工具的兴起不晚于二维码支付。 其中,支付巨头蚂蚁金服早在2014年就已经涉足刷脸工具,但当时最受关注的还是扫码支付。

对于起步并不晚的刷脸支付,为何在发展道路上晚于二维码支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刷脸支付商业化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且容易受到真实场景复杂性的影响,因此该服务功能在推出之初并未正式商用。

2015年3月,马云在德国展会开幕式上发布并演示了刷脸支付技术。 同年年底,蚂蚁金服人脸认证登录功能正式上线。

“对于C端用户来说,线下刷脸支付体验更好。” 一位支付分析师指出,刷脸支付可以解放双手,提高支付效率,并且可以解决扫码支付时忘记带手机或没电的问题。 问题。

但刷脸支付并不适合所有场景和领域。 腾讯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快餐店,高峰期人流量较大,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如果采用刷脸支付,效率就会降低。

“快餐店等服务场所也类似,服务员要花时间引导顾客使用设备,效率降低,顾客体验一般。” 一位腾讯人士表示。

游泳池、加油站等用户不方便使用手机的场景被认为是尝试刷脸支付的最佳场景,可以提高其便利性。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刷脸支付主要应用于零售、餐饮、快速消费品等场景。

刷脸支付也延伸到了医疗领域。

7月2日,微信市医疗保障局召开医保信息系统“刷脸”支付试点工作启动会,介绍试点方案。 其中,友谊医院、宣武医院、微信医院三个试点医疗机构进行了深入讨论。

事实上,刷脸支付并不是要取代二维码支付。 例如,微信青蛙Pro不仅配备了3D结构光摄像头,可以检测识别人脸深度信息并实现刷脸支付,还配备了专用扫码器,方便用户自由选择支付方式方法。

刷脸支付的兴起与刷脸识别技术在银行业开户方面的早期应用不无关系。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户人民币银行账户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放宽银行远程开户限制,允许银行“网上开户” ”。

“放开远程开户是基于远程银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与实名认证相同的效果。”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为当前的刷脸支付政策做好了铺垫。 。

鉴于二维码支付仍是主流的线下支付方式,市场普遍认为刷脸支付目前只是二维码的补充,仍处于普及阶段。 由于成本等原因,未来将与二维码共存。 但由于无需手机媒介,操作更加便捷,刷脸支付有望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然而,面部识别支付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相比扫描二维码支付几乎零成本的硬件要求,目前人脸识别支付设备的价格在千元以上,且放置时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 比较适合中大型超市,目前还不能替代大量小微商户使用的扫码支付。

对于商户来说,刷脸支付设备的空间体验确实不好。 一位商家告诉《财经》记者,迷你版刷脸支付设备比手机还大。 虽然是为了照顾消费者的刷脸体验,但是设备都比较占空间。 为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一个霸主,而不是两大巨头通过扫码支付形成的“分差”。

而且,由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布局仍然类似于二维码支付之初的闭环支付,刷脸聚合支付尚未出现在市场上,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客户体验值得怀疑。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商家选择面部识别设备主要是根据巨头的营销计划,并没有单一的公司。 上述代理商告诉《财经》记者,市场上部分商家已经开始在一款设备上进行研究。 满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用户支付,类似于现在的二维码聚合支付。 “未来设备将逐步更新,变得更轻、更小。”

事实上,刷脸支付能否像扫码一样普及,一方面取决于监管态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接受程度。

商业战争

与当年二维码支付的业务发展路径类似,线下刷脸支付依然由支付巨头主导。 2018年12月,支付宝率先推出刷脸支付设备“蜻蜓”。 次年3月,微信支付正式推出人脸识别支付设备Frog。

尽管支付宝和微信在国家相关费率调整后均提高了商户费用,且在去年6月略有休战,但面对刷脸支付的新兴趋势,两大巨头去年的补贴政策依然势均力敌。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以来,支付宝、微信支付相继推出“蜻蜓”、“青蛙”刷脸支付设备,并开始实施相应的B端奖励政策和C端优惠活动,以增加推广力度。

据《财经》记者了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去年就计划将刷脸支付设备的营销投入扩大到数百亿。 两大巨头的刷脸支付设备最初集中在商场、超市、餐厅等消费场景。

除了蚂蚁金服、腾讯之外,京东、苏宁也纷纷涉足刷脸支付。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8月,苏宁无人店具备“刷脸”进店功能; 同年,京东也被媒体曝光正在测试刷脸支付功能。

传统金融机构此次也迅速做出反应。 2024年10月,银联联合60余家银行联合发布智能支付新产品“刷脸支付”,正式进军刷脸支付市场。

市场更关心两大支付巨头在新的支付形态下如何竞争。

2016年,扫码支付合法化。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巨额补贴赢得了客户,目前占据移动支付市场90%的份额。 随后,云闪付与商业银行联合推广“云闪付”,试图扭转颓势。

“手机终端载体的颠覆,意味着现有依托手机的扫码支付格局将发生改变。这也是支付巨头大力推广刷脸支付的原因,希望通过支付升级来稳定原有的支付市场地位。” 支付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同时,云闪付和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新的支付方式赢回局面,个别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中小支付机构也希望在新的支付方式中求生存。

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方面,两大支付巨头已经胶着数年,没有太大变化。 但微信社交属性带动的小额多频支付逐渐增多,其用户渗透率已然不同。

益普索()《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和手机QQ钱包)和支付宝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9.2%和69.5%,预计用户规模达到9.4亿和7.4亿分别。 1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微信和支付宝月活跃账户数合计已达12.025亿; 支付宝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用户。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对于支付宝来说,扫码支付受到微信支付、云闪付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微信社交属性优势带来的APP活跃度较高,而刷脸支付可以消除微信支付的绑定。应用甚至手机支付,让支付宝有机会收复线下消费场景的失地,继续推进阿里巴巴的商业零售生态战略。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认为,与扫码支付拓展客户不同,上述两大巨头在刷脸支付方面希望提高商户效率和客户体验。

产业链效应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仅为8.61亿元。 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市场规模约为27.6亿元,较2017年增长26%,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上述报告预计,未来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到2024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75.95亿美元。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采用“刷脸”验证技术后,商户流失率可降低1000倍,每月验证短信数量可减少1万条。

随着两大巨头力推刷脸支付,新的商业逻辑开始出现,包括上游设备制造商、下游收单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其他竞争对手。

微信支付人脸硬件开放平台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该平台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 历时十个月,对接了上百家设备商,连接了近百种设备。 已与数十个行业的数十家企业进行合作。 数以千计的商店和商家共同为顾客提供服务。

世事难料,2024年底发生并持续至今的疫情已经危及了整个刷脸支付的商业价值。

上述代理商告诉《财经》记者,过去向商户出售刷脸支付设备或许更划算。 “不过,市场上的正常情况是,代理商一般会给商家10万到20万元之间的优惠,以抢占先机。” 十万台,这肯定要花钱的。”

上述代理商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些大型商户,代理商往往会以达到一定交易笔数返还商户押金的形式向商户销售刷脸支付设备。 按照以往的营业额来看,完全没有问题。 但受疫情影响,刷脸支付设备的使用成为问题。 刷脸支付交易笔数完全超出了商家的预估。

对此,购买人脸识别支付设备的商户也希望支付巨头出台相关救助措施。 “支付巨头肯定不会在意。” 上述代理商坦言,为了不让商户损失过大,只能以支付巨头的名义进行一些微薄的补贴。

事实上,与扫码支付的聚合支付相比,刷脸支付目前还没有聚合支付产品。 代理商拓展市场也有很多困难,很难卖给商家。

“刷脸”支付系统_刷脸支付软件系统_刷脸支付系统app

不仅如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无论在哪个时代,客户都是至关重要的。 刷脸支付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但却为他们的技术推广和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比较好的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8年支付宝宣布刷脸支付大规模商用以来,刷脸支付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已催生了50万名研发、生产、安装调试人员。 为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刷脸支付目前正处于商业探索的早期阶段,未来有望推动支付行业的又一次变革。

光证恒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位居全球领先,人脸识别相关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人脸识别相关人才库位居全球第三,形成为人脸识别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 从2015年支持银行业远程开户到2017年12月,明确提出“到2024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测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 ,这对人脸识别行业影响很大,形成政策支持。

上述研究报告还显示,中国对人脸识别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已超过10亿美元,形成资金支持。 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72%应用于安防领域,20%应用于金融领域。 未来,两大市场对人脸识别技术都有旺盛的需求。 2024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53.16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脸识别市场。

安全争议与监管

尽管国内刷脸支付在大量商业投资的推动下迅速亮相,但全球范围内关于刷脸支付的争议却从未停止过。 今年6月,美国著名科技公司IBM、亚马逊和微软停止提供面部识别软件及相关产品。 技术。

国内监管部门也严厉警告风险。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曾直言,科技不能滥用,科技不能任性。 “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盗,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李伟指出,一些企业设计模型场景没有考虑安全问题。 一方面,他们扫描人脸,另一方面,他们还允许用户在大屏幕上输入手机号码。 这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这种创新,我认为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

多位支付行业专家告诉《财经》记者,效率和安全就像孪生兄弟。 生物识别支付的风险仍不容忽视,技术突破后的监管思路需要尽快落地。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相关标准。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基于之前对二维码标准的考虑,生物识别支付一定是一种趋势。 但出于风险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规模也将受到正在研究的相关标准的限制。

支付巨头也与央行保持密切沟通。 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沟通更好地了解监管机构对技术和风险管理诉求的思考; 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监管了解他们近年来在技术上的思考和储备。 还有更多需要了解。

技术创新和市场热情给生物识别安全带来了挑战。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监管体系。

华泰证券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达到商业级精度,广泛应用于银行、电信、公安、海关等身份识别领域。但人脸识别技术在技术上仍需制定和规范。标准。 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和认证,防范“窃空”等风险。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讨论,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等问题。

从市场到用户,刷脸支付最大的安全顾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安全问题; 二是账户信息、用户隐私等信息的存储和保密能否得到保障。

今年1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制定《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规定必须遵守“用户授权、最低限度使用”,用户必须明确告知信息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授权,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

另外,在存储过程中,对原始人脸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与银行账号、支付账号、身份证号等用户个人隐私安全隔离。 在使用过程中,收单机构、商户等中间环节不得采集或截取原始人脸信息,实现端到端的个人隐私保护。

赵耀告诉《财经》记者,扫码与生物识别不同的是,二维码可以重新生成、动态更新、不与个人信息绑定。 生物识别支付则不同,如果被盗可能会很麻烦。 因此,行业发展必须趋利避害,在一些特定场景和范围内谨慎使用刷脸支付。

“为防止大规模人脸数据特征泄露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全面的人脸特征和其他生物识别数据存储库。” 赵耀表示,为了监管基于人脸特征的金融和支付服务,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2014年,条码支付作为一个新开发的产品,遭到了各种风险提示和投诉。 出于安全考虑,监管部门不得不暂停二维码支付,直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二维码合规。 只需重新启动即可。

考虑到风险,刷脸支付和扫码支付一样吗?

某支付巨头认为,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创新过程中,都会有一个从理解到理解、从逐渐习惯到成熟的转变,并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服务或体验。

(实习生周庆对本文也有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