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正式达成互联互通,成为业内首个实现微信个人码与商家码无缝对接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京东支付的用户群体已超过五亿,而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已突破十亿大关。这两个支付平台凭借各自在特定领域的优势与特点,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此次互联互通的成果得以实现,为广大移动支付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以中小微企业商户和消费者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用户,均能从中获益。
在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并未增设码牌,也未对平台的收款功能进行任何调整,这样做旨在保证用户在支付操作中的顺畅与便捷。
用户可采取两种途径来体验这项服务:首先,需在京东金融应用程序中点击界面右上角的加号标志“扫一扫”,随后扫描微信的收款码以完成支付;其次,用户可以在京东金融App内搜索“扫码支付优惠”相关内容,进入活动专页,然后直接扫描微信收款码来实施付款。
特别要指出的是,互联网码付的应用场景多集中在小额交易环节,而这些场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紧密相连。据京东官方透露,此次实现互联互通是基于网联清算公司制定的统一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进行的接入,消费者在街头小摊、便利店、菜市场等地,只要看到商家的微信收款二维码,便可以轻松扫码支付。
我国第三方支付领域正迎来旺盛的成长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领先位置。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已高达86%。伴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持续扩张,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第三方支付行业也在稳步成长,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支付手段。
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
第三方支付按照不同业务种类,可以划分为银行卡的收款服务、网络支付方式、以及预付卡的发行和接受环节。银行卡收单涉及特约商户借助POS等设备代为收取货币资金;网络支付则是在公共或专用网络环境下,实现收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的转移;而预付卡则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特定媒介和形式发行,允许在特定场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凭证。网络支付依据支付终端的多样性,可分为固定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以及货币兑换等多种类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的网络支付手段。
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双寡头垄断基本形成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增长,加之线上流量领域已步入垄断并进入饱和阶段,使得线下场景成为了第三方支付巨头们觊觎的宝藏。在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格局已大致确立,微信支付(腾讯金融)以及支付宝等机构通过二维码支付手段,已成功抢占线下市场,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支付宝、腾讯金融以及银联商务在市场份额上位列前三,具体占比分别为48.44%、33.59%和7.19%,三者合计占据了89.21%的市场份额,显示出该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
小微商户数量庞大
个人码支付构成了线下支付领域的关键部分,2022年其交易总额达到了17.5万亿元,并展现出向扫码收款模式转变的巨大潜力。自2022年3月《关于强化支付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正式生效以来,行业领先支付工具为小型商户推出了个人经营码,并通过直接接触商户的方式实现了商户的转型。然而,鉴于这部分商户对费率较为敏感,且并无扩张需求,其转化过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实际的转化比率并不高。
前景分析
我国跨境交易需求不断提升,同时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这使得第三方跨境支付及第三方支付B市场有望成为促进第三方市场交易规模扩大的新动力。据预测,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前瞻性分析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综合支付交易规模有望超过570万亿元。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的主任,对此次的合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指出,京东支付和微信支付都坐拥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它们在支付领域内是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这两大平台展开战略合作,将有助于展现互联互通的示范作用,并推动整个行业加速改革,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数字经济领域新兴业态层出不穷,电子支付与移动支付等非银行支付方式迅猛增长,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提升了支付效率。但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规范的不合规经营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2023年度通报揭示了金融违规行为的处罚状况,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成为年度处罚的核心目标,共有9家非银行支付机构被纳入处罚名单,这一比例高达69%,充分显示了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