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成娱乐方式,带货乱象引关注,超九成受访者盼规范

2025-07-09
来源:网络整理

观看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大众休闲放松的主要途径,同时,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销商品。然而,随着短视频购物渠道的拓展,也伴随而来了一些不良现象。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的社会调查中心携手问卷网,开展了一项针对2020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8%的受访者曾通过带货短视频购买过商品。同时,64.9%的受访者认为带货短视频在商品的质量和品质上难以得到保障。此外,高达93.9%的受访者期望对带货短视频进行更进一步的规范管理。

受访者中,男性占34.5%,女性占65.5%。

78.8%受访者通过带货短视频购买过商品

杨斯,一个90后,透露自己养成了观看短视频的习惯,并且对一些主播有所关注。当他在浏览短视频时,若发现主播推荐的商品正是自己所需,且价格合理,他便会考虑通过主播提供的带货链接进行购买。

在众多商品面前,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潘攀(化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观看带货短视频来挑选商品。这些视频中,主播会进行产品评测,潘攀表示,这样可以帮助他做出参考。

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78.8%的受访者承认曾通过带货短视频进行过商品购买。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女性受访者中购买过商品的比例(80.5%)超过了男性受访者(75.5%)。

张昕,这位在北京工作的人,在浏览短视频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在售商品。然而,在决定购买之前,她总会进行一番研究,不仅会阅读评论区中众人的评论,还会挑选那些关注时间较长、口碑较好的主播。

短视频商品质量担忧_视频播放量购买_短视频带货乱象

调查结果显示,在观看带货短视频进行购物时,有79.5%的受访者最关注商品的质量和真伪是否能够得到保障,65.1%的受访者最关心商品是否与展示的一致,64.6%的受访者则担心商品的功效被过度夸大。此外,还有诸多因素受到关注,如售后服务是否可靠(占比53.4%)、价格是否公道(占比45.4%)以及物流是否便捷(占比17.9%)等。

杨斯曾经遭遇过两次不愉快的短视频购物体验。其中一次,他观看了一位主播推销家乡的苹果,结果购买后却发现苹果的口感相当酸涩,与主播所描述的“脆甜”大相径庭。另一次,他看中了一件价格公道的衣服,然而穿在身上却发现面料质量不佳,极易产生静电。因此,杨斯表示,自那以后他在通过短视频购物时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张昕曾在一次短视频购物中购得一条裤子,然而配送过程显得尤为缓慢,历经近一个月方才收到货物。在此期间,她只能与卖家直接交流,而主播对于商品售后并不承担责任。

潘攀指出,在短视频平台上购物时,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商品的质量,其次是售后服务。目前,带货短视频数量众多,然而,他感觉到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还有真假难辨的现象。

带货短视频存在哪些需优化的方面?多数受访者,占比64.9%,指出商品的质量和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另外,有57.4%的受访者指出存在虚构故事、利用消费者的同情心进行消费诱导的现象。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存在虚假宣传,违反商业道德(占比46.0%),通过刷单篡改交易数据和用户评价(占比37.4%),只关注交易完成而忽视售后服务,商品难以追踪(占比36.0%),大量使用未成年人作为拍摄对象,涉嫌侵犯其权益(占比35.2%),以及攀比炫富、表面光鲜却内容空洞,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占比35.1%)。

严佳(化名)目前任职于杭州,担任短视频带货主播一职,日常主要销售护肤品、零食等商品。她透露,公司设有专人负责与商家沟通协作,在挑选商品时设有严格的审核机制,“我们绝不引进三无产品,所售商品至少都是正规品牌”。

严佳坦言,作为一名主播,她主要负责的是为商品策划推广用语,而这通常无需亲自体验产品。她补充道,若对某些商品特别感兴趣,她可能会亲自试用,但这样的情况极为罕见,大概仅占所有商品的十分之一。据她了解,一些知名主播背后拥有成熟的团队支持,甚至无需自己准备宣传词,因为会有专人负责撰写。

严佳结识了一位从事品牌官方微博代运营的朋友,该朋友主要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商品。曾有一家饮品品牌委托她制作五到六条促销短视频,然而,她仅仅是根据品牌方所提供的产品特点进行创意发挥,实际上她本人并未品尝过这款饮品。

我们常常邀请朋友协助我们进行评论的刷写。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即若产品缺乏流量和数据支撑,即便其质量上乘,也无法得到认可,唯有借助刷单来提升知名度。严佳如是说。

短视频商品质量担忧_视频播放量购买_短视频带货乱象

79.5%受访者建议加强对带货主播、博主的资质审核

吴琳琳,化名为某,是知名短视频平台的自媒体创作者。起初,她对短视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一部作品意外走红,这激发了她想要将个人账号做得更好的愿望。当粉丝数量接近万人时,便有商家通过私信的方式联系她,意图借助她的账号进行商品推广。

吴琳琳表示,尽管她的账号粉丝数已突破二十万,但她并未签约任何公司,内容创作和账号管理全由她一手操办。因此,她格外珍惜自己的声誉,每当商家寄送产品时,她都会亲自试用。她决不允许自己昧着良心向粉丝推荐那些效果不佳的产品。另外,她还会思考如何将商品的推广自然地融入她的视频中,确保不会显得生硬突兀。

吴琳琳表示,她主要负责商品推广,这和打广告的性质相似。她并没有开设店铺,因此无需处理售后事宜。然而,有些博主不仅负责推广,还拥有自己的店铺,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售后服务的责任。

短视频带货模式并非全然无益。张昕认为,消费者在享受短视频娱乐的同时,能便捷地挑选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一点颇为便利。他深知,不少主播借助短视频带货,助力果农和商户拓宽销售渠道,此举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基础之上,绝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商品本身。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即93.9%,都表达了他们对带货短视频规范化的强烈愿望。具体分析,有79.5%的受访者提出了对带货主播和博主资质审核的强化建议,而73.6%的受访者则主张平台需对视频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核与监管。

售卖商品时,品质理应被视为首要考量。潘攀期望带货的短视频内容不应只追求流量,平台需强化监管力度,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感受,并对消费者的投诉做出迅速响应。

受访者针对规范带货短视频还提出了以下建议:明确主播、营销、运营等方面的职责划分(占比63.0%),增强对违规内容的打击和惩罚力度(占比56.1%),对主播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占比50.5%),设立黑名单制度,禁止严重违规者进入行业(占比49.5%),并确保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占比40.0%)。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报道,记者孙山及实习生茅诗意共同完成,稿件出自中国青年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