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模式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2024-01-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为互联网金融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第三方支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学术界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监管主体、风险管理以及支付机构的监管定位等方面。 然而,从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角度对第三方支付市场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的网上交易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信息。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收集、管理、分析和利用交易方信息时,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造成财产损失,而且阻碍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我国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分析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三章。 文章首先通过案例介绍了主题,然后对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界定。 在此基础上,以个人信息的唯一性为出发点,探讨我国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问题。 然后分析了保护的必要性,然后从立法、监管和救济层面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支付模式下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 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可行的保护路径。 本文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 文章首先对第三方支付模式中的个人信息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所讨论的个人信息是指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或指向特定信息主体的相关信息。 。

随后,在明确个人信息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突出了第三方支付模式下个人信息规模和内容的独特性,以表明第三方支付模式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这部分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诸多困难。 首先,在信息收集阶段,由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知情同意”和“目的明确”的原则被平台忽视; 平台完成信息收集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况,但现行法律并没有规范平台对这些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 最后,对于平台实际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行为,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救济措施。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第二部分存在的困难提出可行的保护对策。 文章首先介绍了欧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优势和不足。 然后,参考欧美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立法传统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的调整模式。 。 随后,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结合笔者选择的改进路径,提出建立新的监管框架、加强信息管理行为监管、完善现行救助体系等建议。 。

分享